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3050字。

  2010届龙岩一中高考模拟卷
  语文
  1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 (屈原《离骚》)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3)                  ,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4)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5)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               。(李密《陈情表》)
  (6)落霞与孤鹜齐飞,                        。 (王勃《滕王阁序》)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吴船录(选四则) 范成大
  一
  石船居士(注:即范氏)以淳熙丁酉岁五月二十九戊辰离成都。是日,泊舟小东郭合江亭下。合江者,岷江别派,自永康离堆,分入成都及彭蜀诸郡,合于此。以下新津。绿林平野,烟水清远,极似江南。亭之上曰芳华楼,前后植梅甚多,故事腊月赏梅于此。管界巡检营在亭旁,每花开及三分,巡检司具申,一两日开燕(通“宴”),监司预焉。蜀人入吴者,皆自此登舟,其西,则万里桥。诸葛孔明送费禕使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后因以名桥。杜子美诗曰:“门泊东吴万里船。”此桥正为吴人设。余在郡时,每出东郭,过此桥,辄为之慨然。东下五里曰桥板滩,自蜀都下峡,滩之始也。
  二
  辛巳。招送客燕(通“宴”)于眉山馆,与叙别。荔子已过,郡中犹余一株,皆如渥丹,尽撷以见饷。偶有两盘留馆中,经宿取视,绿叶红实粲然。乃知寻常用篮络盛贮,徒欲透风,不知为雨露沾洒,风日炙薄,经宿色香都变。试取数百颗,贮于大合(通“盒”),密封之,走介入成都,以遗高、朱二使者,亦两夕到。二君回书云:“风露之气如新。”记之以告好事者。
  三
  丙申。离东林,饭太平宫前草市中。过清虚庵,在拨云峰下。晚入城。庐山虽号九屏,然实不甚深。山行皆绕大峰之足,远望只一独山也。然比他山为最高,云绕山腹则雨,云翳山顶则晴。俗云:庐山戴帽,平地安灶;庐山系腰,平地安桥。此语可与“滟滪如象,瞿唐莫上;滟滪如马,瞿唐莫下”为对。
  四
  戊戌。风小止,巳时发江州。回望庐山,渐束而高,不复迤逦之状。过湖口,望大孤如道士冠,立碧波万顷中,亦奇观也。九十里至交石夹宿。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风日炙薄                    薄:迫近
  B.以遗高、朱二使者            遗:馈赠
  C.瞿唐莫下为对                对:正确
  D.望大孤如道士冠              冠:帽子
  3.下列句子中,全都是作者途中所见风物的一组是(   )(3分)
  ①绿林平野,烟水清远,极似江南。②余在郡时,每出东郭过此桥,辄为慨然。 ③荔子已过,郡中犹余一株,皆如渥丹,尽撷以见饷。 ④庐山戴帽,平地安灶。庐山系腰,平地安桥。 ⑤回望庐山,渐束而高,不复迤逦之状。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第一则里,作者对万里桥花了不少的笔墨,并且引用了先贤的诗文加以说明和旁证,作者以《吴船录》为题,也正是取杜甫的诗句之意。
  B.作者对传统的荔枝的储存方法作了质疑,并且颇有创造性地尝试了自己的方法,也就是通过密封可以暂时维持荔枝的新鲜。
  C.庐山也正因为比其他山来得更加高峻,因而云雾弥漫,同一时间山腰和山顶呈现出相异的气候胜境。
  D.从所选的四则来看,文字洗练简洁,又不失于生动活泼,是很有意蕴的游记之作,值得后世写游记者借鉴学习。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亭之上曰芳华楼,前后植梅甚多,故事腊月赏梅于此。
  (2)偶有两盘留馆中,经宿取视,绿叶红实粲然。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