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读思写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应城市东马坊初中 黎仕英
写作是一项辛苦而快乐的活动。一篇优秀的习作,往往是作者写得酣畅淋漓,如痴如醉,读者读得拍案叫绝,自叹弗如。学生,谁不希望自己有生花的妙笔?老师,谁不想给学生以写作的法宝?如何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已越来越成为困扰师生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写作能力,无捷径可走。只能靠学生多读、多思、多写。为使学生多读、多思、多写,老师的责任是:充分用活教材,激活学生读书、思考和写作的欲望,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如泉涌时“写”,真正感受写作的快乐。
多读——写作成功的前提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重要途径。目前,中学生活动范围小,生活较单调,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他们不可能全面地接触纷杂繁复的大千世界,也不可能深层次地感受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因此,要他们写出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文章,他们很可能由于缺乏生活体验而“为赋新诗强说愁”。多读书就可间接地增加生活体验,让学生在读中发现真理,感受生活。
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这固然叫“多读”。然而,基于“写作”意义的多读,不仅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读出了文章的表层意思,圈点了文章的谋篇布局和主题内涵,悟出了自我的人生哲理和生活要义,这样的读——哪怕只读一本,也比泛泛地读几本要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读”。当学生对怎样读,读什么,读多少还很茫然时,老师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地读、有效地读。现在,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刊较多,课外,教师可布置并指导学生精读一两部文学名著。但对学生系统的训练和指导仍须借重各册语文课本上那优中选优的一篇篇“范文”。
课文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有着受教育者成长所需要的丰富养料。它向学生展现了不同主体在各种人生际遇中的感受与态度,从而丰富了学生对生活的了解,为学生提供了确立价值取向的基础。可以说,一本语文书,就是一个小社会。因此,学生很有必要也应该读好每一篇课文。
首先,是朗读——出声地读。“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最大的好处是培养语感。出声读时,读不准的字词,会使朗读者自觉中止朗读,断不准的句,会使朗读者自感读的别扭和拗口。不细读、熟读、用心读就不能感知语言文字,不能感受作者的情思,不能理解吸取营养。对课文的朗读,老师要讲清楚朗读的标准和要求(包括一篇课文朗读的次数)。除了总体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外,还应根据文体的不同、教材内容理解的难易程度等提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出诗歌、散文、小说、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差异性。比如,朗读优美的诗歌、散文,要注意让学生学会“美读”,即披文入情,进入角色,处理好语气、语调、语势、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