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8题,约8960字。  卢湾区200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卷
  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时,试题题号与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 8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①“分行布白”是书法上的一个词语。词义说白了,就是欣赏书法作品,要连字和空白的地方一起看。描红簿上的字,写得个个字正腔圆,还不能称之为书法作品,原因大抵就是,连同空白的地方一起看了,会发现没多大的美感,产生不了审美方面的感动。这空白的地方,确实了得。看看颜真卿的《祭侄稿》、怀素的《自叙帖》、苏东坡的《寒食帖》,还有毛泽东的诗词手迹,还真是可以打开眼界。这字的线条有多美,连着空白的地方看了,才会发现,就是总能把这白茫茫的一片,天才地裁开来,裁得和谐灵性。由此,怎么看都教人心旷神怡。这“分行布白”的道理,用来说画也一样。不论是简简单单的齐白石,还是密密匝匝的黄宾虹,还都脱不了和它的干系。齐白石好像好理解些,因为他是无以复减的,空白的地方留得明明白白,稍微注意,就可以感觉到出奇的美意来。黄宾虹呢,他是无以复加了。看起来画面上全画满了,好像没什么空白的地方了。其实墨分五色,五色互为空白,说没空白还不如说是丰丰满满的大空白。
  ②读金克木先生的文字,看到他也说到了“分行布白”这一书法上的词语,他是把它来解读文章的,他认为文字也是要在“分行布白”的意义上来读的,就像古人说的另一句话:“当于无字处求之。”他说“一本书满是字,岂不是一片油墨?”他还说,写作的人都有意无意不把话说尽。写得罗嗦,说明他有话说不出或者难说出。写得简单的,是话里有话,弦外有音。他说他是连字和空白一起读的,仿佛字里行间藏了许多话,这的确是前辈的真知灼见。
  ③文字叙述的是天下的和心中的事情,天下和心中的纷繁,注定了文字叙述的困难。文字是用来和人心沟通的,沟通的可能性,就在于可以留给读者多少思考的可能性。譬如唐诗,就是一种可以叙述天下和心中的事情,又可以沟通人心,留给读者许多思考可能性的很美的文字。宋人有句“小舟撑出柳荫来”。有评家说,这句可以和唐人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媲美。其实这两句诗正可以见证唐诗和宋诗的差别,分出这两者水准的高下。唐人那句提供了许多可以思考的可能性,而宋人这句几乎没有;唐人那句读来感觉很真实,又不自觉浮想联翩,它在字里行间留下了许多空白的地方,让历来读它的人,各自读着它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而宋人这句就产生不了这样的阅读效果。毛泽东说宋诗“味同嚼蜡”,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
  ④金克木借“分行布白”这个词语来说文字,说出了文字的奥秘和本义,这对作者,还有读者,都是很要紧的提示。就作者而言,文字不是为宣布真理才存在的,文字只是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心事,文字是用来和人探讨问题,或者是可能给人带来启发的。其实就是老子、庄子,甚至文字看上去明确得多的孔子,他们的被认定是阐述了不朽思想的文字,又讲清了些什么呢?如果讲清了,为什么两千年来所有的注解都不相同呢?注解庄子的大学者刘文典,抗战时躲避空袭,他可以拼命跑,因为他认为自己不能死。没他,庄子就没人能懂了。他觉得沈从文没必要跑,因为沈从文可有可无。多么知人知己的刘文典!可叹无意间,他也说出了文字的奥秘,即:讲不清。然而老子庄子孔子他们确实提出了许多美好的意见和想法,让历来的人们,从中得到毕生受益的东西。
  ⑤再就读者而言,阅读文字只是寻找自己的一种方式。人的所有的欢喜和哀伤,都是自己造成的,而人的敬畏甚至崇拜,说到底只是对自己的敬畏和崇拜。只是因为在别人那里找到了自己认可的东西,才对那个人产生了敬畏甚至崇拜。阅读文字也是这样。只是在字里行间读出了自己认可和感动的东西,才会赞赏甚至痴迷这样的文字。在字里行间空白的地方藏了不少的话,读它各自找到自己感觉到的天下和心中的纷繁。这恐怕就是文字的本义。就像于丹可以说孔子,她说的孔子只是她认可的孔子,她也敬畏和崇拜孔子。孔子有些想法,她觉得和她想的一个样。
  1.写出高中阶段所学毛泽东诗词的词牌       和题目       。(2分)
  2.第①段在全文的作用是                         。(2分)
  3.第④段,作者先说老子、庄子、孔子的被认定是阐述了不朽思想的文字,也没讲清什么,后又说他们确实提出了许多美好的意见和想法让人们受益,前后意思似有矛盾,你怎么看?(3分)
  4.以下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金正木主张“分行布白”地解读文章,认为无字处也要求之,要连
  字和空白一起读。
  B.从写作的角度说,金克木主张写得简单,认为写得简单是话里有话,
  弦外有音。
  C.“多么知人知己的刘文典!”作者真诚地赞扬,在于刘说出了文字“讲
  不清”的奥秘。
  D.“分行布白” 地解读文字道出文字的本义,在于明白字里行间空白处所藏的话,然后读出自己感觉到的天下和心中的纷繁。
  5.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分行布白”地解读文章都会达到怎样的阅读效果?(3分)
  6.第④段说“分行布白”地解读文字道出文字的奥秘给作者提示。这个奥秘《〈宽容〉序言》的作者深谙其道,试就此对《〈宽容〉序言》加以赏析。(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陈丹青梁文道:论常识 不荒废
  陈丹青、梁文道两位具有影响力的作者,近期不约而同推出新书:陈丹青《荒废集》,依然显示作者敏锐多变的观察和视角。梁文道的《常识》,则为其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文字结集,谈及政治、民族、教育、公民道德等社会诸多方面。本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近日,二人携新书面对读者,谈国事,更讲常识。
  ①主持人:你们两位这次都出了新书。《荒废集》是陈先生在广西师大出版的第三本杂文集,梁先生是在内地第一次出书。梁先生的书名是叫《常识》,在书的封面上还专门写了一段话:“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你认为我们这个时代常识稀缺,你心目中的常识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说我们这个时代稀缺常识呢?
  梁文道: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记得在三聚氰氨的事件刚出来的时候,后来有很多的讨论,也看到一些学者出来谈,看到学者出来谈我就乐了,因为有一个教工商管理的学者说,中国太不重视企业责任,说企业要尽责的,讲了一大堆理论。但是对我来讲这不是企业责任的问题,而是常识。常识是什么?常识是你做食品不能下毒,这个如果算是企业责任的话我们的国家就完蛋了。开车不能闯红灯,看到人不能撞,做食品出来给人吃就不要下毒,这是最根本最根本的常识。我觉得今天很可悲的地方是很多东西我们常识稀缺,但是有一大套理论、名词、很好听的东西来包装,我觉得这是不必要的。
  陈丹青:我记得在30年前“文革”刚结束的时候,有一个理论家说,我们现在全党和全国要做的一件事情是恢复常识。
  梁文道:我看陈丹青也写过《常识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