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星资源网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综合
会员
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如何汇款
在线充值
搜索
文章
备课
专题
精品
留言
上海市亭林中学2009学年第二学期月考(2)高二语文试卷
分类:
语文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版本:
沪教版
类型:
doc
大小:
22 KB
评级:
时间:
2010/6/3 11:37:28
下载:
本月:1 总计:20
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点此下载
共22题,约9570字。
上海市亭林中学2009学年第二学期月考(2)试卷(2010.5)
学科:高二语文 完卷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陶俊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从石库门走入上海城市文化
张敏
○1“永远的新天地”——中国2010年世博会上海馆参展主题上周公布,同时公布了上海馆的设计效果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是它的入口:原汁原味的石库门造型。这个“石库门入口”,实在是耐人寻味的神来之笔。据介绍,上海馆向全球征集展馆外观设计,在所有专业设计师的来稿中,竟有一半以上不约而同选择石库门元素。这体现了大家对上海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的共识和期盼。
○2石库门是近代上海民居的基本形式,因石材门框和厚木大门的典型特征而得名。上海话把用于包套或收束的东西叫做“箍”,比如女性戴的发箍、孙悟空头上的金箍;用石材“箍”住的门,便称作“石箍门”。后来在流传中渐渐变成同音异字,以“石库门”之名广为人知。
○3石库门是中国民居城市化的一个标志。19世纪后期太平军东进,江南浙北大批难民涌入上海租界避难,苦于居所难觅、无处落脚。租界当局为此大力动员建筑商建造民居。设计师根据紧凑用地、效率经济的城市民居建筑要求,兼顾中国传统习俗和西方经验,创造出这种中西合璧的新式民宅;又以之为基础,形成了逐排扩展、纵横如棋盘的里弄格局。20世纪30年代,上海城区大部分地段已被石库门里弄覆盖,城市空间的基本结构由此形成。
○4石库门样式源自中国四合院,吸收了它高墙围合、厚重木门、客堂厢房等等要素,体现大家庭聚居、男女长幼尊卑有序的传统人伦理念。当然出于用地效率的考虑,也借鉴了不少西方建筑形式,比如将独家独院改作联排共体,将纵深铺展改作竖直叠加,将庭院回廊改作天井楼梯晒台,将窗纸风斗改作玻璃百叶窗,将透雕彩绘改作山花雕塑拱券柱饰等等。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外来的近代城市文化如何一步步融入中国市民的日常生活,挤压改变着往昔农耕社会的生活形态。
○5石库门以其融合中西的形象和底蕴得到广泛认同,成为中国近代民居的一个代表和上海城市文化的一笔财富,以至有作家将之称为上海文化的一种“图腾”。据上世纪50年代初的统计,上海石库门里弄总数达9000多处,住宅单元在20万幢以上,里弄式住宅占到上海民居建筑总面积的65%左右。就是说,石库门在特定时期一直是上海民居的主要样式,多数上海人生活的家园。
○6时至今日,尽管早已无法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居住要求,_____许多上海人的童年记忆系于石库门老房子,在某种意义上,它至今仍是上海人的心灵家园。并且,石库门确实是近代中国人在城市里能够找得到的大众化体面住所;没有石库门,早期城市人将在物质现实中没有着落、孤苦无依;城市会更加冰冷、疏远和隔膜。石库门在许多上海人内心勾起家的感觉,一种百感交集的家的感觉,其中有爱有恨、有无奈有尴尬,更有着温暖、相依为命和依恋认同的亲切。
○7石库门是走出乡村的上海人最早聚居的地方。正是住在石库门的岁月,他们渐渐熟悉了城市环境,适应了城市生活,掌握了技艺和规则,养成了职业精神,变成了城市居民。石库门吸引了各种行当、走街串巷的手艺人来此谋生。石库门里弄里,还冒出过许多旅馆、作坊、报馆、电台、申曲戏班、民办大学……在这儿,上海人练就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本领,体现出城市化进程中生产与生活混杂一处的过渡特征。石库门所展现的市井百态,是上海城市记忆中最动人的一部分。
○8作为百姓杂居的所在,石库门又是匮乏经济条件下,城市生活多样性和新的社会人群关系的孕育地,产生出了融汇中西、海纳百川、善于创新、热爱生活的人文精神。在上海的石库门里,居住过许多中国近现代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界的名人,发生过无数影响中国历史的事件,比如中共一大召开、左翼作家联盟活动等等。
○9石库门陈旧了残破了,但它不是前人留下的债务,而是一笔有待开发的资源。消除蜗居、改善人居环境,不能毁掉文化资源。城市更新必须留住文化的根,新一轮开发要以文化规划统领建筑规划、经济规划、环境规划、社会规划和生态规划,在文化传承的原则、市民改善生活和城区更新的要求之间,综合平衡,谋求多赢。
○10在石库门里弄的传承、利用和创新方面,上海已经探索出以“步高里”为代表的居住改善模式、以“新天地”为代表的国际化高品质文化休闲模式和以“田子坊”为代表的创意商居模式,形态与功能并重、保护与开发并行,将石库门文化用于提升生活品质和城区价值,以至形成了“没到过新天地,就不算来过上海”的口碑。
○11评价一代人,要看成就了多少继往开来的事业。借助世博机遇,上海正努力促使石库门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城市文化创新。我们翘首以待而乐观其成。
(选自2010-01-18《文汇报》有改动)
1、(2分)第5段中“图腾”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作者说“石库门是中国民居城市化的一个标志”,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下列说法中对“神来之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石库门是上海早年间的民居的基本形式,曾经占据在上海的大部分城区,可以说上海馆的石库门入口是上海城市样式的精神体现。
B.在上海馆的外观征集中一半以上的专业设计师来稿中都有着石库门的元素,说明了石库门不应该仅仅是上海过去的城市样式,更是应该是上海城市发展的方向。
C.因为上海馆的参展主题“永远的新天地”蕴含了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特征,而石库门样式的入口正是近代上海的代表,体现着上海文化的传承。
D.石库门里的生活是上海人生活的集体记忆,上海馆的石库门入口必然会引发人们对上海人文精神的思考,推动上海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4、(3分)第6段空白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是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分)为什么说石库门“至今仍是上海人的心灵家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分)“城市更新必须留住文化的根”,请联系本文并结合《胡同文化》,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
月,阙也
张晓风
○1“月,阙也”那是一本二千年前的文学专书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2那解释使我着迷。
○3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4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5“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6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7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8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9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
点此下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
“yxzyw2002”
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2010年上海市黄浦区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沪教版
上海市松江二中2009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人教版
上海市卢湾区200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人教版
上海市吴淞中学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二语文试卷 人教版
2010年上海市崇明县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沪教版
2010年上海市闸北区第二学期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沪教版
2010年上海市卢湾区第二学期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沪教版
2010年上海市松江区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沪教版
上海市徐汇区2010届高三年级语文二模试卷 沪教版
2010年上海市初三毕业班抽样调查语文试卷 沪教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