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插上翅膀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初探
江苏省太仓市新区中学 金俊英
【摘要】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整合,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突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综合性、实践性、知识性、趣味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激发学生内心的语文学习冲动,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建构主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然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的,要求突破师生的单一单向的“对话”,实现多向互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激发创造潜能。基于语文综合活动课的特点,笔者认为纯粹以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是很难建构出理想学习与实践环境的。
怎样建构一个理想的学习与实践环境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插上了翱翔的翅膀。在此,笔者就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索谈点粗浅认识,以就教于方家。
一、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确立课程整合方向。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基于上述理论依据,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实现下述目标: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等信息素养;促进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多学科交叉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将信息技术作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在此,笔者以苏教版七年级(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保护野生动物”为例,谈谈课程整合方向的确立与具体实施。这次活动课的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热爱野生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同时锻炼语文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运用语文,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怎样创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理想环境呢?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方便地实现这一愿望。我在制作该网络课件的时候,注意整合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多媒体呈现方式,如公益广告《我是一只小小鸟》、《鸟是人类的朋友》、《不要让多米诺倒下》、《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非典”后的思索系列新闻报道;保护野生动物flash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献给可可西里藏羚羊》、《熊猫咪咪》;还在“探究拓展” 主页面中设计了“视频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