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有教案,约3420个字。
秋天
一、概述
《秋天》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本诗语言流畅、优美,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拟用一课时来完成本诗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按“说秋——读秋——品秋――绘秋”进行教学。其中把教学的重点突出在“读秋”环节;在“品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绘秋”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进一步加深对秋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说秋)
1、在许多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杜甫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不过也有一些喜秋颂秋的诗章,如刘禹锡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何其芳的《秋天》到底是悲秋的呢?还是喜秋的呢?
2、生观赏一组秋天的图画,自由用词语或句子描绘秋景。
二、赏读诗歌,领悟美感,把握作者的感情。(读秋)
1、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代表作品有: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含园集》,散文集《画梦录》等。
何其芳的诗歌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明显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2、媒体播放诗朗诵,播放前,请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速、节奏、停顿等。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评价,并正音。
3、学生齐读全诗。
4、检查学生完成生字词的情况。
丁丁( ) 栖息()背篓()肥硕()
乌桕()满载()归泊()梦寐()
寥阔()枯涸()清洌()青鳊鱼()
撒()网
5、学生轻声的自由朗读。
6、请几位学生试着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7、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那么这首诗是悲秋的还是喜秋的呢?
(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后,形成了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能被他们自己清晰地意识到,就能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