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750个字。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
  西湖的景色美吗?美啊,西湖之美春在柳浪闻莺,夏在曲苑风荷,秋在满陇桂雨,冬在湖心残雪。同学们看过西湖的雪景吗?到过湖心亭看雪吗?爬梳古代文人留下的吟咏礼赞西湖的词作,发现也是多在春夏之际。幸好崇祯五年的那场大雪靠着文学的魅力至今经久不息,那就让我们随明朝文学家张岱一起走进湖心亭看雪。
  二、吟咏品读,赏雪湖神韵
  1、听读课文第一段,注意语气节奏。
  2、那是一场怎样的雪啊?请用一个字说说看雪的感受。
  美、冷、静、寂、大、茫、奇、绝
  西湖雪景又怎一个美字了得?课文的作者张岱出生于(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他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出自《陶庵梦忆》的《湖心亭看雪》也代表张岱的最高成就,历来备受称道。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细细赏读品析。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抓住最有表现力的字、词、句说说张岱是如何精确传神得写出雪夜西湖特有的情状、神韵。因为是文言文,所以我们不妨先解释一下意思,再说说妙处,不妨用上这样的句式。
  ()一(字)词是()意思,它似乎让我()的图景。
  3、交流讨论,边读边析。
  (1)十二月:正是寒冬时节。
  (2)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大雪三日”,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湖中人鸟声俱绝”不从视觉写雪之大,而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从听觉和心理的角度表现了大雪的威严。言简义丰,耐人回味。
  《明朝那些事儿》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1644年,气温骤然下降到了千年以来的最低点,万年以来的次低点,是百万年以来罕见的极度寒冷时期。
  (3)拥毳衣炉火:“拥毳衣炉火”,以御寒之物衬托出雪夜之寒。
  (4)雾凇沆砀:写湖中水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景象。晶莹剔透,冰洁闪亮,让人如临其境。灵笔点化,俭从准生,简练中见丰富、平实中显新妙、单纯中透雅致
  (5)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突出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水天一色,浑然一体,举目皆白,雄浑苍茫,令人想象。穷形极状,历历逼真,同时让人感受到简单语言背后的震撼力。
  (6)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生动写出雪夜远看西湖特有的情状。痕、点、芥、粒,量词用得甚小甚微,突出天地之大,雪湖苍茫,人处其中,自由一种人生渺然,如同沧海一粟之感。“湖上影子”依稀可辨,足见其小。“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实则以意观景,并非以眼所见。因作者自己就在船上,以眼而察则不可能达到这种远观的视觉效果。以意观之,则虚实相生,天人合一,有一种“心游万仞、精鹜八极”的超脱与空灵之感。功候深时,淡语亦浓;宝光外溢,朴语亦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