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150字。
《这思考的窑洞》教学设计和实录
聿怀中学 郭晓筠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记叙性散文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中就有涉猎,高一又较系统地学过一个单元的记叙性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了解了记叙性散文的叙事特点以及其艺术表现手法。但是,大部分学生在阅读篇幅较长的散文时,抓不住文章的主旨,不能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
文本定位 《这思考的窑洞》被编排在粤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4)第一单元。该文篇幅很长,可讲的内容很多,教师可针对培养学生信息筛选和整合这一能力来设计教学。
文本解读
1、作者简介:梁衡(1946—),中国当代散文家。他的散文严谨细密,处处可见技巧,因此被称为“苦吟派”。 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山水散文和政治散文。其山水散文之工主要表现在层次明晰、结构匀称、语言考究上;其政治散文之工则主要体现在独特的视角和情理的交融上。他的政治散文是将政治人格化,将人性社会化,将生活审美化,将思想具体化,在写大事,抒大情,熠大美中给人以崇高的道德教化、智慧启迪和艺术享受。
2、作品感悟:作者在本文中借窑洞这一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哲思。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回忆沟通起来,引领我们以现实为起点,走近记忆,去发掘那隐藏在毛泽东浩然躯体内的闪光潜质和超越常人的理想、智慧,去思考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拥有恒久魅力的深厚根源。
课时安排
一节课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在阅读中养成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学会快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与交流中,掌握信息筛选和整合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感受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和毛泽东思想的深邃恒久。
教法选择
1、 讲授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讨论法:在交流中提高认识,把握文章层次和内容。
教学流程
一、 新课导入
二、 方法介绍
1、解读标题法
2、问题牵引法
3、词语摄要法
4、寻章摘句法
5、抽绎整合法
三、 阅读过程
1、引导学生运用解读标题法理解文章题目。
2、通过示例引导学生运用问题牵引法和词语摄要法来理清思路,解答问题。
示例:以第二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问题牵引法和词语摄要法。
训练:请带着“窑洞为什么能引发作者思考”的问题,分组阅读3、4自然段,并讨论出答题要点。
3、引导学生运用寻章摘句法和抽绎整合法来理清思路,解答问题。
示例:以第五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寻章摘句法和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