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有教案,约1590个字。
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难点] 学会理清说明思路。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比较简单的自读课文。全文除了登月知识比较专业化以外,其它诸如文章的结构、语言、说明方法等,都与一般的说明文没有多大差别,不存在特别的阅读障碍。因此,教师不必在科学知识上花太多时间,而可以集中精力,聚焦于说明文知识、能力的训练上。同时,本文是一篇选读课文,且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其用意就在于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曾有“嫦娥奔月”的故事。月亮的美丽和神秘,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美好向往。大家都在想:什么时候能够登上月球呢?如今,这一幻想已经变成了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首次登上月球。今天,先让我们欣赏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的系列照片,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公享那成功的喜悦。(出示图片)
二、词语教学
正音:狭窄(xiázhǎi)溅(jiàn)落海域(yù)
释词:
神往:心里向往。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理清这一时间段的登月的主要情况。
(学生筛选、整理信息)
1969年7月16日,火箭发射;
19日晚上8点33分,飞过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上9点32分,接近月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