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科可持续发展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兰溪市城南初中:傅 永 福
内容提要:
一、课题的缘起
(一)可持续发展性教学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
(二)可持续发展性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扬弃
(三)可持续发展性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的“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裴斯泰洛齐、杜威、赞可夫等人的教育理论。3、主要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现代教育观、自我教育论。4.心理学中的元认知理论和人本心理学。
三、研究的收获
(一)界定了可持续发展性教学的内涵
1、在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上,追求人终身的最大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⒉在教育过程的推进上,努力促成人自身素质的超越。⒊在教育内容体系的建立上,尽可能形成以“必要的目的领域”为基础的开放系统。⒋在教育关系的自理上,注重人全面发展中的协调。⒌在教育策略的选择上,走人的“内源发展为主,全方位协调外源”之路。
(二)、研究了可持续发展性教学的突出特征
1、讲求“系统和谐”。2、讲求“动态持续”。3、讲求“本真超越”。
(三)、研究了可持续发展性教学的模式建构
1、模式思想
(1)、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构建教学模式,把教学模式看成促进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片断。(2)、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一个结构完整,关系协调的系统。(3)教学模式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本身应是开放性的,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或教学现实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即使最基本的微单元结构也不例外。(4)教学模式不等于课堂教学结构,一堂课可采取多种教学模式,也可采取一种最基本的微单元模式,甚至模式系统中的某个环节。
2、模式构建
可持续发展性教学的模块一是来自传统教学中一切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模式,如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二是对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组优化,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育人功能。三是根据人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创建基本模块,如我们创建的“引入-展开-结题-延伸”等等。
(四)、研究了可持续发展性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两种基本形态
一种是主要借助语言获得知识的所谓“接受”的方式,另一种是借助教师提供的结构化材料,自行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所谓“探究”的方式。
(五)、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性教学的基本特点
可持续发展性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它必将体现主体教育思想,表现出如下一些基本特点:1.主动参与。2、合作学习。3、尊重差异。4、体验成功。
五、讨论与思考
一、课题的缘起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本世纪末期人类在反思传统发展理念,寻求解决现实中一系列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问题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虽然最早出现于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之际,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但作为人类发展的新战略,其内涵和外延远远超过了这个定义本身,逐渐成为指导全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理念。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也指出,“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思想实质上是系统整体、和谐、最优发展的思想,在时间维度上面向未来,在空间维度上面向世界,就发展的主体而言,不仅有量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指向社会,但核心和本质力量是人。因为只有人的可持续发展,才有整个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要促成这种发展,我们的教学在本质上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
可持续发展性教学,简言之就是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教学。它着眼于人的终身最大发展,是一种有“长度”的教学;它以整个自然、社会、人类为大背景,以大教学促大发展,又是一种有“广度”的教学;它努力促进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还是一种有“深度”的教学。
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持续发展性教学是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的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品格,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不仅会学习、会生活,而且会创造、会做人。主体性的高度发展是这样的人的主要特征。
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的内容。自主性,是对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不断完善。在人的日常行为中,自主性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决、自强等自我意识,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