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00字。

  《蜀相》《书愤》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2、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4、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学习重点:目标1、3
  学习难点:目标3
  三、读法指导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
  四、【知识链接】
  【诗作背景】
  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学习的榜样。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介绍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五、【任务性预习】
  诵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背诵《蜀相》《书愤》两诗。
  六、【合作探究】
  1、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参考:“自”“空”二字。“映阶碧草”、“隔叶黄鹂”表现的是一派大好的春光。但对这盎然的春意,作者却产生了独特的感受:这样的美好的春景,却是徒然摆设,没有人来,只有作者独自凭吊伤怀,美好喧闹反而使这种不和谐的冷清更加刺痛人心。真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全因这异常的不和谐的两个字,使怀古思贤的悲怆之境界全出。
  3、《蜀相》一诗中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尾联写诸葛亮平定中原的壮志未能实现,而生命已终,这是后代许多英雄为他流泪感慨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对蜀相的深沉、感伤、叹惋、崇敬、惋惜的思想感情。
  4、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5、题目“书愤”是何含义?如何理解这个“愤”字?
  “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抒发内心的愤郁之情。诗人回顾早年岁月,追述现世心情,诗人这一生,为国忧患,而始终壮志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