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学设计
南康市新世纪中英文学校 吴泰华
设计理念
这篇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提出的文言文教学阶段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童趣》这篇课文是初一学生入学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的实际情况,设计时首先重视学法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讲清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帮助学生越过这一道“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力争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法和学法的安排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朗读课文、熟悉文本时,我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纠正对方错误,共同进步;在疏通文意时,虽然我考虑到对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未免会遇到一些困难,然而我还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他们自己疏通,同学间讨论 解释疑难,教师只作适当讲解;有研习品读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课程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正确停顿,并熟练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培养阅读和翻译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注释疏通文句意思,并发挥自己的想像和联想,理解课文内容,体味文章的意趣。
(三)情感和态度目标
学会观察,体味人生,热爱生活;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己的联想,联系童年趣事,获得美的愉悦,培养审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体会品味渗透于文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儿时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疏通文意——欣赏品味——问题探究——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录音机及《童趣》朗读磁带、小黑板
教学时数: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