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560字。

  《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
  Xuzhouyizhong dingyun
  一、学习目标
  1、筛选信息,理解课文所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3、陶冶学生性情,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1、 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 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对文章作深入领会和分析鉴赏。
  三:学时安排:三学时
  四、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夏日的玫瑰》  《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借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课时用心思考,用心感悟。
  2、阅读教材p3课后注释①
  3、阅读课文
  4、完成高效全能学习方案的学海拾贝部分第1、3、4、5四个小题 。
  五、预习思考: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本文的思路,分别概括这两部分内容。
  第一学时安排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同命运勇敢抗争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位。
  (二)、学生介绍作者(上文)
  (三)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2、概括这两部分内容
  3、师生互动总结
  第一部分,写地坛,着重写地坛给我的启迪。
  第1至4自然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第5至7节,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第二部分,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
  第1节为过渡段。第2至3节写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第4至第9节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第10节结束回忆。
  小结:从内容上看,前一部分,可称为"人与景观",(我与地坛的故事);后一部分可称为"人与人"(在地坛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
  (四)鉴赏文章第一部分
  1、提出问题,交流探究
  (此环节建议:提出以下七个问题,可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基础上分组讨论,集中探究。)
  ①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地坛的? (你在与之相类似的情况你会到哪里,为什么要去那里?)
  明确: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