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960字。

  《我与地坛》备课札记
  作者:袁湛江
  记不清第几次给学生讲《我与地坛》了,每一次备课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今天主要谈谈对课文第一节的阅读体会。
  课文节选的是一、二两节,第一节写的是“我与地坛”,回答的是“我为什么会走进地坛”,而且为什么“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两个问题;第二节写的是“我与母亲”,展示的是一个伟大母亲和一个残疾儿子的特殊情感。两节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和把握?我感觉到其中有些问题值得探讨。我发现多数老师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往往会将第一节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甚至忽略过去根本不讲,只把重点放在第二节,以至于不少学生读完这篇课文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已经不是“地坛”而是“母亲”;有的学生干脆认为“地坛”其实就是“母亲”,地坛是母亲的符号,母亲是地坛的灵魂——“母亲”和“地坛”已经融为一体了。我以为,这是一种误读。
  我们先来看看第二节,作者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母亲,表达了怎样一种母爱,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动人的力量。作品中有两个细节一定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我”返回家门的时候所看到的母亲形象,一是“我”躲在树丛中母亲来找“我”的情景。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当时故事中的“我”对母亲毫不在意,甚至是不以为然的。但是作者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了,“我”才逐渐意识到母亲是多么爱我,而且爱得有多苦有多累,需要承受多大压力!所以说,作者笔下的母亲,是她去世以后在儿子幡然醒悟的背景下所呈现的母亲,是精神上的高贵被复原了的母亲,她的精神品质用作者的话来概括就是“苦难与伟大”。这一切情感上的领悟都是“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鲁迅语)以后产生的,因此,作者笔端所流露的是一唱三叹甚至是让人心碎的悔恨。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了呢?是因为母爱的伟大还是母亲的早逝?如果是前者,那母爱原来就存在啊;如果是后者,那同类情况有很多,而史铁生式的母爱感受与表述是独一无二的。从逻辑上来推理,如果作者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没有对自然和世界的本质的清醒认识,没有对生命过程的彻悟,那么,后来对母亲的理解与热爱,对自己的内疚与悔恨,也就不可能达到那种深度。然而这一切,我认为都与第一节有关——作者在地坛中获得的种种启示,滋润了他的情感,开启了他的智慧。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学《我与地坛》这篇课文,仅仅让他们体会到母爱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挖掘文本的价值:第一,史铁生今天对母亲的理解跟地坛有什么关系?第二,母爱是不是可以涵盖这篇文章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
  先谈第一点。史铁生今天对母亲的理解与地坛有关系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前面已讲过,第一节回答了两个问题:“我为什么会走进地坛”,而且为什么“再也没有离开过地坛”。如果这两个问题找到答案,那么,我们就理解了史铁生为什么会那么痛切地追思母亲,也就找到了第一节与第二节的内在脉络。
  “我为什么会走进地坛?”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一般的同学都会从书中找到答案:“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