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由标题入手,析文章结构,探究重点语句,总结语言特点,课件精美大方,备注详细实用,附讲义,约5260字。
古今绝唱大江东
——《念奴娇•赤壁怀古》讲义
幻灯片1
念奴是唐代歌女的名字,传说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因之取念奴为词牌名。她歌声激越清亮,被玄宗誉为“每执行当席,声出朝霞之上,25人吹管也盖不过其歌喉”。相传《念奴娇》词调就由她而兴,意在赞美她的演技。
唐玄宗每次辞岁宴会时间一长,宾客就吵闹,使音乐奏不下去。玄宗叫高力士高呼念奴出来唱歌,大家才安静下来。
幻灯片2
刘熙载给予了苏词非常高的评价,并且提出了“尊体”的看法,这绝非什么溢美之辞,苏轼在前人或同辈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开拓词境的基础上,进而把“诗”的“言志”功能带入“词”中,借鉴“诗”的题材、境界入“词”,使得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于词,从而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幻灯片3
幻灯片4
起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浩荡的长江,浪涛滚滚,日夜奔流,无止无休,不禁使人想起千百年来多少英雄豪杰,就像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复返了。这里所勾画的艺术形象是飞动的、雄浑的;气势是奔放的、豪迈的。此处把江山人物合写,不仅创造了一种旷远、深沉的意境,而且中含暗示,点出了本词的“怀古”旨意。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俯仰今昔,鸟瞰悠悠历史;高屋建瓴,数说万千英雄。这里的借景发端是为着渲染烘托,“大江”是“赤壁”的衬景,“浪淘”句是“怀古”的点题。这样,就以大江的景语和包含的情语起兴,渐入“赤壁怀古”的题旨。壮阔的背景描绘,为下文对历史人物的评说蓄积了足够的气势,染上了浓重的色彩;雄奇的议论,为下面的说古道今述怀奠定了基调。
幻灯片5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