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40字。
《采薇》备课资料
作者:戴建华
《采薇》是《诗经》名篇,向为各家选本所必选,精义纷陈而外,也觉得歧说纷纭。读者需用心采择,方能集思广益。今就其言人人殊者,爰作札记,以求正于方家。
一、 时代
关于《采薇》的创作时代,本有三说。
1.《诗》毛序:“《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郑笺:“西伯以殷王之命,命其属为将,率将戍役,御西戎及北狄之乱,歌《采薇》以遣之。”可见毛诗认为《采薇》是周文王时事。旁证有《逸周书•叙》:“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备玁狁。”朱右曾注:“《诗•采薇序》与此略同。”
2.汉代说《诗》者还有齐诗、鲁诗、韩诗。三家诗与毛诗不同,认为《采薇》是周懿王时事,旁证有《汉书•匈奴传》:“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之故。’”
3.近人王国维先生《鬼方昆夷猃狁考》据铜器铭文考证,认为“《采薇》《出车》实同叙一事”,“《出车》亦宣王时事”。“从目前出土青铜器铭文看,凡记猃狁事者,皆宣王时器”(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这是最新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采薇》的创作时代本有周文王、懿王、宣王三说。从诗歌内容来看,文王说实不可取。因为从叙事看,是征战回还之事,绝非出征始发之事;从抒情看,但有忧伤之感,绝无慰藉之情,全诗也无一句天子之语,说是周文王歌《采薇》以遣戍役,是没有根据的,所以清儒崔述、姚际恒、方玉润都反对此说。说是周懿王时事,“经传皆无明文”(程俊英等《诗经注析》),《汉书》晚出,实是据诗立说,不能反证。说是宣王时事,所据为考古成果,又未得文献佐证。陈子展《诗经直解》谓:“猃狁患周,非止一世。”正可不必拘泥。方玉润《诗经原始》谓:“至作诗世代,都不可考。大抵遣戍时世难以臆断,诗中情景不啻目前,又何必强不知以为知耶?”可谓正中肯綮。我们读诗,正应从诗中所道情景出发,实事求是地加以解读。
二、 作者
关于《采薇》作者,毛序以为是周文王,此说未是,已见上说。
现代学者,则普遍认为《采薇》是从征的士兵之歌。例如余冠英《诗经选》:“这是戍边兵士的诗。”金启华《诗经全译》:“戍卒在归途中,忍饥受寒,更想起戍边的艰苦,因而发出哀歌。”程俊英等《诗经注析》:“这是一位戍边兵士,在返乡途中所作的诗。”夏传才《诗经讲座》:“从征的士兵之歌。”“诗的作者是下层兵士。”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此诗为同猃狁作战中戍边战士归途中抒发感慨之作。”高亨《诗经选注》则径谓“作者是劳动人民”。
我们以为,这种说法也不可取。
判断这个问题的是非,首先涉及到《诗经》的分类。诗分风、雅、颂。关于划分这三类诗的标准,前人不外三说。一是根据诗的内容分,一是根据诗的作者分,一是根据诗的音乐分。其实,这三种分类正是各执一端,可以合而观之。朱熹《诗集传序》:“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郑樵《通志》:“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由此观之,《风》诗的作者是普通民众,在民间歌人民之事,用民间土乐;《雅》诗的作者是所谓“圣人之徒”,毛《诗》序所谓贵族、大夫、君子、诸侯、下国、贤者等等,在朝廷咏国家之事,用宫廷雅乐;《颂》诗的作者是王公贵族,在宗庙颂先王之德,用庄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