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师 如 何 应 对 新 课 程
陈桂绥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新型的现代教育观念。
第一,要树立众生平等观。现代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所以,课改明确提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其优良的潜质。学生是很有个性的,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灵气。而世界上存在的任何有内涵和特色的东西,无不是个性的产物。因此,教师在处理学生个性中要时刻警示自己:尊重学生、尊重个性,鼓励他们在时代允许的最大范围内自由的发展,不能用垄断和独裁来造成学生的胆怯、怕事、不敢说话。教师是一个人,学生也是一个人,更是一个与教师一样有着完整个性和灵魂的人。在弘扬学生个性发展的课改中,学生是未来的人才,与教师是平等的,我们怎能剥夺他们的自由创造权呢?如果传统教学要学生倾耳细听教师的“讲”,那么今天,教师也要倾耳细听学生的“说”,让他们的个性与创造力得到尊重和发扬。
第二,要树立终生学习观。教师之所以为“教师”,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但是在当前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教师的知识储备并不一定多于学生。学生的接受能力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机会接触新鲜事物,能够学到许多老师所不知道的东西。所以老师要不断地学习,甚至主动地向学生学习,在课改过程中走在前面,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与专业水平的提高。历史的巨轮是不断往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