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80字。
品味语言感受“自我”,联读促写探究文化——《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内蒙古包头市三十三中学 张俊峰 014060
[学情分析策略]
学生是教学文本的第一读者,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读解基础,激发学生的读解智慧。高二年级的学生对抒情散文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中即有所涉猎,高一年级又较系统地学过一个单元的“中国现当代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了解了抒情散文的抒情特点及其艺术表现手法。具体到我班的学生,由于他们从高一就开始用“问题/任务”探究学习的形式解读文本,因此,对现代散文更易通过品味语言赏析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同时,有关赏秋的诗文高二年级的学生也已读过不少,这些知识储备为感受这篇散文的文化气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文中的情趣与中学生的情感经验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教师不但要引导他们通过联想已往学过的赏秋诗文从中深入地感受中国文人的“赏秋文化”,而且要引导他们在赏析写景抒情的妙处的同时去感受作品中的“自我”——作者的个性气质和独特的生活情趣、人生况味、文化品位。
[文本定位策略]
文本定位策略的核心内容就是揭示编者的研制智慧。《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选文。这一单元所选的四篇散文都是能够体现“自我”个性的情文并茂的典范作品。编者对本单元提出的教学要求是: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为此,编者还专门约请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写了《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一文附于单元之后。刘锡庆教授在文中指出“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并且强调“欣赏散文,看其是否真的写出了鲜明的自我和个性,是很要紧的”。《故都的秋》一文,情感在景物中自然流露,景物亦浸渍着人情与个性,正如郁达夫所说“把情感渗入到景物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一部分”。因此,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经历去充实唤醒潜沉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心灵与生命,从而深层次地感受文中独特的“自我”,这正是编者的研制智慧。
[目标确立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理清文章的思路,通过对开篇“文眼”的理解与全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景与情、情与理巧妙熔融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而感受文中的独特的“自我”,最终使学生在解读与品评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抒情散文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散文鉴赏的能力;通过拓展联读来探究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挖掘课文当中蕴涵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功能,并要求学生将读的“感悟”变成写的“感悟”,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具体的教学目标是:
重点:1、赏析故都秋景中所蕴涵着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从而感受文中独特的“自我”;2、指导学生拓展联读,探究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
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文中的“自我”。
[教法选择策略]
语文教育是“言语”的教育。《故都的秋》一文的语言,清新而不失典雅,自然而不乏洒脱。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将这种清新典雅、自然洒脱的文风与其清净闲适的生活情趣、凄寂悲凉的人生况味结合得天衣无缝,似乎未经“炉火”而已到了“纯青”的程度。因此本文采用诵读法和评点法进行教学,启发学生“依言入情”“据言会意”“因言悟道”,一些优美、精警的句段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同时,对重点内容的鉴赏要通过“问题/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问题/任务情境”不断变化的一次次阅读(朗读、美读、诵读)过程中,一回回地补充和完善自己的阅读感悟。
阅读教学应该包含对学生的文化浸润,因此,为了打通课内与课外的壁垒,采用联读促写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探究文化。
[文本解读策略]
文本解读的关键是发掘作者的原创智慧。《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名篇,它以“我”为主,神韵十足。那故都的秋景中,不仅体现了郁达夫先生追求清净、悠闲、闲适的生活情趣,寄托了这位旧中国颠沛流离的文人特有的落寞、凄寂、悲凉的人生况味,也氤氲着中国文人赏秋文化的气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