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624字。
  赤壁赋—苏轼访谈录
  一、说教材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是《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虽都是古代山水游记内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满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2、体会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带着感情诵读文章,体会本文用语巧妙,极富哲理的语言特点。
  2、通过讨论,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摩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3、提高鉴赏文章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苏轼宇宙观和人生观。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
  三、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阅读一定量的浅易文言文,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和初读,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已经能够粗知大意,但还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四、说教法学法
  1、重视诵读感悟
  [说明]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要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情怀。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读,以朗读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