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12张。有教案,约1860个字。

  《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
  2.揣摩语言,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和表达作用。
  3.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重难点:1.把握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体会反法西斯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西蒙诺夫是前苏联作家,《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讯属记叙文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通讯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叙事,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字词:fú          lì         jiào       jūgōng     chàn
  拂晓瓦砾地窖 鞠躬 颤巍巍
  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久流传、永不磨灭。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并找出本文六要素,然后概括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冒着德军的战火前去掩埋了红军战士的尸体,并拿出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并彻夜为其守灵。
  3.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再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旨。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主旨: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研读课文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老妇人的描写(神态、外貌、动作等描写)并自由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找出的描写片段。
  3.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环境危险,炮火连天,年老体弱,行动吃力,但老妇人不顾生死前去保护一位不相识的青年战士的遗体,并献出珍藏的蜡烛——这是一份深切的母亲的关怀之情,一种无畏赴死的牺牲精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