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070个字。
第二单元同龄人的故事
单元学习要点
一、体会少年成长经历中微妙、感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十四、五岁的少年正跨在纯真和成熟的门槛上,因而他们往往拥有丰富而微妙的内心世界,学习本单元课文,就要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去理解。《花脸》中小男孩对英雄的崇拜、《口哨》中少年张海迪渴望生活的执著、《拣麦穗》中小女孩最朴质的梦想、《一千张糖纸》中被欺骗后的愤怒和受伤……所有的情感都是那样的真实和复杂,是成长中的一段心路历程。
二、捕捉少年时代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
我们的学生不是总是抱怨缺乏写作的素材吗?本单元的文章从多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少年生活的场景,有新年逛集市的快乐、有病榻上的追求、有童年的游戏、有求学的苦乐、还有师生间的默契、少女纯真的梦想,原来孩子们的生活是那样的丰富,每一个瞬间都能闪烁出令人感动的光彩。
三、体悟少年人纯真、勇敢、诚信、热情的美德
本单元的课文都有着积极向上的主题,引导少年人健康成长。学习中要用心感悟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匠心所在。例如,《口哨》教会我们坚强独立地面对逆境、《拣麦穗》让我们珍爱少年最纯真的情感和心灵、《在那颗子星下》则展露出了师生之间和谐默契的情谊、《诺言》则赞美了孩子的勇敢和诚信……点点滴滴都让我们读出了少年人身上感人的美德。
八花脸
课文阅读
一、课前指导
1、作者简介
冯骥才,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
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2、时代背景
●冯骥才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他说:“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
都有大量的、迷人的、灿烂的民间文化无声无息地死去。““如果还不进行抢救,再过二十年,中国一半的民间文化将化为乌有!”
民间文化,无疑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无非是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精英文化,典籍、诗歌等等,另一部分就是民间文化。一个民族的思想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在她的精英文化;而一个民族的情感、心理特征,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就集中体现在她的民间文化中。比如过年的时候,我们民族的情感表现得特别强烈,有吃团圆
九口哨
课文阅读
一、 课前指导
1、 作者简介
张海迪(1955.9- ),山东聊城人。1972年4月加入共青团。198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学位。
1982年获山东大学授予的名誉大学生称号。曾在山东聊城文联工作,后任济南市文联创作室创作员。1992年4月任山东太阳实业总公司董事长。1993年4月获得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8年起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
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自学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和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还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一万多人次。
1983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黄河的女儿》、《张海迪书记日记选》和《绝顶》等书籍。其中《鸿雁快快飞》获山东省文学创作一等奖,《向天空敞开的窗口》获辽宁省青年读物奖,《轮椅上的梦》获全国“希望杯”优秀图书奖,同时获得韩国文学奖牌。1992年12月获庄重文学奖。还曾获得中国作协庄重文学奖、全国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全国第四届外国文学优秀图书奖。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她的事迹。1983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她的长篇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并发表社论《让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她以其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奉献社会的精神感动和激励了一代人。
她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国英模典型。1983年5月中共中央在对共青团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进一步开展学习宣传张海迪活动的报告》的批复中指出,张海迪是在党和人民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优秀代表,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深入地向她学习。邓小平同志为她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1982年11月,被共青团山东省委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1983年2月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还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2、 时代背景
张海迪的童年本来是与其他儿童一样充满快乐的,因为忽然间得了重病,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一下子瘫痪了,再也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玩耍了,不能像身体正常的孩子一样去上学,不能参加工作。因此,她的情绪曾非常低落,甚至想以自杀来解脱。但是,张海迪又是十分坚强的,当她走过了那段艰难的心理调适期后,她开始振作起来,想方设法地学习,想方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阅读
一、课前指导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一1936.10.19),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
1902年到日本留学,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
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
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主要著作有《呐喊》、《中国小说史略》、《彷惶》、《华盖集》、《野草》、《朝
花夕拾》、《而已集》、《南腔北调集》、《集外集》等。
2、时代背景
百草园原来是周氏族人共有的一个菜园,占地约2000平方米。南面的叫大园,园地的南边靠近鲁迅故居的地方,有几棵高大的皂荚树;西边有一堵仅一米多高的矮墙,作为与
十一陈太丘与友期
课文阅读
一、课前指导
1、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
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
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2、学习内容
首先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例如“期”、“去”、“委”、“顾”等,其次把握故事的基本内容,了解文中所刻画的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感悟生活的道理。
3、学习方法
可以通过复述的形式来讲述故事,熟悉课文内容;还可以通过课文中篇幅不多、但十分精到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揣摩人物的个性,对人物进行比较具体的分子;并可从中体会作者所寄寓的关于礼貌和诚信的深刻主题。
二、学习思考
[问题一]
元方对父亲朋友的话是从哪两个方面来批评的?说明元方有什么特点?
[思路]
元方年纪虽小,但说话却不亢不卑,非常得体。他分别从两个方面入手批评父亲的朋友,一是关于诚信,二是关于礼貌。充分说明远方人小但却能知书达礼,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并且说话非常在理,足见他的聪明和懂事。
[问题二]
文章是如何描写元方这一人物的?
[思路]
主要通过元方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首先元方所说的两句话都非常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