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从文题解读、走近作者、背景纵览、字词梳理四个方面来整理,约20031字。
庖丁巧解牛
文题解读
《安妮日记》从1942年安妮13岁生日起写到1944年8月4日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止,是她13岁到15岁的心路历程。法西斯剥夺了她在阳光下散步的权利,但是无法剥夺她梦想和思考的权利。《安妮日记》所告诉人们的,是一位少女如何在战争状态下面对种族迫害的经历。节选部分的内容,突出表现了安妮在不幸生活中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走近作者
安妮•弗兰克(1929—1945),犹太少女,原住德国法兰克福市。纳粹开始迫害犹太人后,全家避难至荷兰阿姆斯特丹。安妮13岁生日时,收到的礼物中有一本日记本,她便开始写日记。1942年7月6日,安妮与父亲奥托•弗兰克、母亲爱迪斯•弗兰克和姐姐玛格特以及另外四人藏匿于普林森格拉赫特大街263号的一幢建筑的夹层中。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起,直到1944年8月4日她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止。安妮被捕后,被纳粹送往位于荷兰北部的威斯特波克集中营,接着被送往设在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以后又被送往贝尔森集中营,她大约在1945年3月初死在那里。安妮的父亲奥托是八人中唯一的幸存者,1947年,他将女儿的日记整理出版。
背景纵览
1942年“万湖会议”决定彻底灭绝欧洲范围内的所有犹太人。这样,成千上万的人被关进了集中营,成千上万的人成为突击队大屠杀和集体枪毙的牺牲品。1941年9月在奥斯威辛建成第一个毒气室。那时在克尔姆诺、马耶丹内克、贝尔第克、佐比伯尔和特雷布林已经建立了“死亡工厂”。1942年5月4日,在奥斯威辛,第一批被关押者被关进毒气室,他们多数是丧失劳动能力的年迈体弱者。对犹太人的“迫迁”和“驱逐”行动也称为“流放行动”。这些行动在东欧范围内进展顺利,在整个欧洲清除犹太民族的行动也开始了。
《安妮日记》中写到避难时期生活的困窘,多次描写由于阿姆斯特丹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她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中的日常生活又充满了恐怖,这样的真实记录在平凡中打动着人心,见证着战争与迫害。
字词梳理
1.字音
引擎(qínɡ) 瑟(sè) 瞭望(liào) 窒息(zhì)
呆滞(zhì) 笼罩(lǒnɡ) 霎时间(shà) 肆虐(nüè)
荒谬(miù) 冥冥(mínɡ) 雷霆(tínɡ) 蜕变(tuì)
吉蒂(dì)
2.多音字
3.形似字
4.词义
瞭望: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监视远处的情况。
蜕变:人或事物发生质变;衰变。
庖丁巧解牛
文题解读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荷塘”是指作者所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作者描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这两者浑然一体,构成了一个美妙、素淡、朦胧、清新的意境。
《听听那冷雨(节选)》
文章的主干是“听雨”,用叠词“听听”,写出了听雨的情态。“那”是对“冷雨”所作的限定,使读者自然联想到去国怀乡的特定情境。“冷”表明了“雨”带给作者的凄凉、凄清、凄楚、凄迷的感觉。
《金岳霖先生》
金岳霖(1895—1984),哲学家、逻辑学家。浙江人,生于湖南。字龙荪。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4年考取官费留学生。192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1年到英国学习。1925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55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现设立有金岳霖学术基金会。著有《论道》和《知识论》。1995年8月中国科学院举行了金岳霖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
《亡人逸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