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220字。
关于诗歌的几点知识
一、我国诗歌发展历史
1、诗歌的产生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在劳作或生活时,为了提高效率和减轻疲劳,或表达喜怒哀乐的心情,常常发出有节奏的呼声,最初的诗歌就诞生在这些劳动号子之中。后来诗歌进一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2、先秦诗歌(原始歌谣、诗经、楚辞)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公元前1211─公元前570年)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它被列入儒家经典之前称 “诗”或 “诗三百”。汉代之后,汉武帝独尊儒术,遂称《诗》为《诗经》。《诗经》的作品都是合乐的唱词,古人根据音乐性质和诗的内容,把《诗经》的题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共有诗歌三百零五篇。
《风》是带有各种地方色彩的民歌 ;《雅》是西周中期或晚期宫廷的乐歌,是士大夫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诗。
《诗经》之后,诗坛沉寂了三百年之久,到公元前三世纪,即战国时代后期,在南方的楚国才又出现了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这就是《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家是楚国诗人屈原。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他借鉴了楚地文化创造了辞体。他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一批楚辞作者。《楚辞》在形式上最大的特点在于:运用感叹词“兮”字和“其”、“以”、“于”、“而”等虚词相互配合,以调整句子的节奏,寓整齐于变化之中。
3、两汉
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汉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所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的名称,它的职责是制乐演唱以及采集民歌,在加以整理后,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后来乐府所采集、整理和演唱的民歌统称为 “乐府诗”或“乐府歌辞”,简称“乐府”。《孔雀东南飞》
《古诗十九首》文人学习写作五言诗也是从汉代开始的。今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其次是东汉后期一些无名氏所写五言诗,后来有十九首被收入《昭明文选》,题作《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我国五言诗的成熟,刘勰总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4、魏晋
建安风骨:三曹、建安七子;七言诗约出现,虽可追溯到《诗经》和《楚辞》,但其真正的成熟,大概也在魏晋南北朝。
东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是陶渊明(公元365一427年)。他的诗的内容可以分成田园诗和咏怀诗两类。田园诗是陶渊明的独创,其诗歌内容包括: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歌咏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