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00字。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课前,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雄浑壮阔的场景。
上课开始,我请同学们齐读《安塞腰鼓》,大家读得很流畅,也很高亢,我当即表扬了他们,同时,请他们对自己的朗读中处理得不好的地方进行自我评说。
周亦欣同学说:“有一个词读错了,‘颤栗’应该读zhàn而不是读chàn。”
范逸涵同学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这一句,应该读得柔婉,我们一律用激昂的语气读下去,不妥当的。”
乔瑞琪同学说:“结尾三个小节应该读的轻一些,尤其是‘渺远的鸡啼’不仅语气要读得轻,而且节奏要读得缓。”
我为同学们的自我朗读评价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样的评价,说明他们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课文动静结合的语言艺术。
接着,我请同学们自由谈阅读感受,话题是:“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
的安塞腰鼓。”我喊了一个小组的同学,按从前往后的次序,谈阅读感受。
“壮阔豪放的安塞腰鼓”
“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
“元气淋漓的安塞腰鼓”
“具有恢弘的气势铿锵的节奏的安塞腰鼓”
我插话:“你前面的同学都自觉运用了四字短语,你也试试?”这位同学用了“恢弘铿锵”来回答,我微笑示意他坐下来。
该小组最后两位同学分别回答了“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壮怀激烈的安塞腰鼓”,我都给予了肯定,并进行了小结且顺势过渡:“忘情的奔放,狂野的宣泄,西北汉子的安塞腰鼓,带给我们磅礴雄伟的力量和气势,带给我们痛快淋漓的生命和活力。课文中,作者多次运用相同的句子来反复赞美安塞腰鼓,同学们找一找,看是哪一句?”
同学们开始浏览课文,寻找句子,片刻,有一位同学举手:“是‘愈捶愈烈!’,这个句子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我知道他找错了,但是,我没有立刻纠正他,示意他坐下继续思考,然后,请其他同学回答。
“老师,是‘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句。”我把询问的眼光落到其他同学脸上,其他同学纷纷表示赞同,于是,我请他们把这个句子找出来,划上横线,一齐读:
好一个安塞腰鼓!(13节)
好一个安塞腰鼓!(17节)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22节)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24节)
读完了,我说:“同学们,这些句子反复出现,除了抒情的需要以外,还点示了课文的层次,使得课文结构清晰,请自由朗读课文7—24节,用//划分层次,并且在每一个层次中,寻找一个词语,作为这个层次描写的主要内容。”
大家开始自由读课文,划层次,并且圈点词语。
刘烨超同学找到的词语是:“脚步、响声、搏击、舞姿。”
包玲玉同学找到的词语是:“风姿、响声、躯体、舞姿。”
我说:“这两位同学对第二层第四层寻找的词语,是意见一致的,咱们看看,第一层第三层究竟应该找哪个词语?说说你的理由看。”
于越同学说:“风姿、脚步,都是第7节中排比句子里的词语,它们是并列的,哪一个都不能用来代替整个层次的内容,我觉得应该是‘舞蹈’。”
我表示赞同:“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其实都是对舞蹈场面中镜头的捕捉,‘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