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00字。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通过品味富于感情色彩的词语,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1、研读诗歌,通过品味富于感情色彩的词语,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或许你感到陌生,但你大概听说过这样一个姑娘:她撑着油纸伞,彷徨在寂寥的雨巷,一个像“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首《雨巷》使诗人获得“雨巷诗人”的美誉。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的怒火,戴望舒也收起了 “油纸伞”, 走出了寂寥的“雨巷”,这个柔弱的中国文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转而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 吟诵
  1、请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这首诗歌。 老师范读。
  推荐朗读(谁适合读这首诗,谁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凄楚忧愤——明朗温馨)
  2、齐声诵读.:你认为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设身处地地感受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三、质疑解疑,解读形象,感受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是全文的总领句,对于这一句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
  板书学生的问题,整合成几个集中的问题,参考:
  1、 为什么是“残损的手掌”而不是“完整的手掌”?是谁的手掌?
  2、 诗人的手掌是如何摸索的?文中体现在哪里?为什么不用“抚摸”?
  3、 “这广大的土地”在这里指代的是怎样一片土地?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我们就带着这些疑惑到诗歌中搜寻和挖掘满意的答案,学生4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参考:
  1、 手掌为什么“残损”的?
  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