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2100字。

  鞍山一中2011届二模考试语文科试卷
  命题人:何洪卫 李占良  校对人:李春湘 惠馨蕊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台湾新诗在语言态度上更加激进,以至“作了以语言世界为对象更诡奇更深邃的追索”。不过,在进行激烈的语言实验和探索的同时,现代派诗人也十分注重语言的收束与规训,而他们进行语言的收束与规训的方式之一,正是萦绕于字里行间的某种古典意绪。即便在提出了“新诗乃是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之类极端口号的纪弦那里,“古典”也是他诗中不忍割舍的元素。
  实际上,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声势浩大的台湾“现代派”运动中,于激进的语言、形式探险之际有意保留“古风”的并不只是纪弦一人。同属“现代派”阵营的《创世纪》诗人和“蓝星”诗人,在他们的诸多作品中或浓或淡地留有“古典”的印痕。在此,“现代派”诗人的古典旨趣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不仅为当代台湾新诗平添了一道意味深长的语言景观,而且对后来的诗歌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力。
  以倡导“超现实主义”写作闻名的洛夫在回顾自己的“超现实主义”取向时特别提到:“我在中国古典诗中,特别是唐诗中,发现有许多作品,其表现的手法常有超现实的倾向,不仅是李商隐、李贺,甚至包括李白、杜甫的作品,都有介于现实与超现实的表现手法”。他的“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与李贺共饮》),是对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的直接化用;不仅如此,他还以古典诗人为素材,写出了《李白传奇》《走向王维》《车上读杜甫》《与李贺共饮》等诗,并将白居易的《长恨歌》改写成一首包含了鲜明的现代主题、历史观和元素的诗作。
  洛夫在古典诗歌中发现了“超现实主义”及由此引出的“诗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令人想到《创世纪》创办之初,洛夫、痖弦、张默这三位创办者就曾在剧烈的现代主义和“西化”风潮中,倡导一种“新民族诗型”并表达了“现代诗归宗”的理念。洛夫提出“新民族诗型”的两个基本要素:“一、艺术的——非诸理性的阐发,亦非纯情绪的直陈;而是美学上知觉意象之表现,我主张形象第一,意境至上。二、中国风的东方味的——运用中国文字之特异性,以表现东方民族生活之特殊情趣”。
  对于这批“现代派”诗人而言,古典性与民族性是紧密关联的范畴。同洛夫对古典诗歌的独到“发现”相似,余光中也以别样的眼光打量古典诗歌,在人们印象中他较其他“现代派”诗人更偏向古典。
  着眼于古典意绪的渲染、古典语词的羼入以至对古典诗句的化用,是1950–1960年代“现代派”诗人与古典发生关联的常用技法。相比之下,郑愁予、周梦蝶等的诗更倾向于在意境和内蕴上接续古典诗歌。例如郑愁予的名作《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蛩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门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当然,活跃于1950–1960年代“现代派”诗人中,更具探险意识的痖弦、罗门、商禽等人,其与古典的关联绝非仅止于词句的借用、意蕴的拓展等方面。他们看重的是现代诗歌与古诗在精神气质与运思方式上的相通。
  ——节选自张桃洲《对“古典”的挪用、转化与重置》
  1.下列有关“古典意绪”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古典意绪萦绕于字里行间,正是1950年后台湾诗人进行语言的收束与规训的方
  法之一。
  B.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声势浩大的台湾“现代派” 运动中,许多著名诗人在他们
  的诸多作品中保留了古典的印痕。
  C.营造古典意绪,除了古典语词的羼入、古典诗句的化用等常用技法外,还可以表现
  为在意境和内蕴上接续古典诗歌。
  D.对古典意绪情有独钟的台湾现代派诗人,在形式、技法、运思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
  量有益的尝试,也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1950年后的台湾新诗在语言上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也进行了大量的语言实验和探
  索,但古典元素却未被抛弃。
  B.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常有介于现实和超现实之间的表现手法,这对洛夫
  等一些台湾诗人是有直接影响的。
  C.洛夫等人倡导的“新民族诗型”主张将借象言志与中国文字的特异性紧密结合,以
  表现东方民族生活的特殊情趣。
  D.与洛夫从古典诗歌中发现了“超现实主义”相似,余光中对古典诗歌也有独到的感
  悟,并给人留下了更倾向古典的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提出“新诗乃是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之类极端口号的纪弦,也难以割舍古
  典元素,这从一个侧面恰恰呼应了“诗的传承与创新”的问题。
  B.从《与李贺共饮》等诗歌作品可以看出,洛夫的“超现实主义”创作并非他的独创,
  因为这种表现手法在唐诗中就不乏范例。
  C.“现代诗归宗”的理念是从剧烈的现代主义和“西化”风潮中产生的,这说明张默
  等诗人并不愿割舍现代诗创作与古典性、民族性的血肉联系。
  D.“更具探险意识”,对于罗门等人来说,主要表现在他们更看重现代诗歌与古诗的精
  神气质和运思方式上的相通,这也是他们跟其他“现代派”诗人相比更活跃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胡大海,字通甫,虹人。长身、铁面,智力过人。太祖初起,大海走谒滁阳,命为前锋。从渡江,与诸将略地,以功授右翼统军元帅,宿卫帐下。从破宁国,副院判邓愈戍之。遂拔徽州,略定其境内。元将杨完者,以十万众来攻,大海战城下,大破走之。遂与邓愈、李文忠自昱岭关攻建德。败元师于淳安,遂克建德。再败杨完者,降溪洞兵三万人。进枢密院判官。克兰溪,从取婺州,迁佥枢密院事。下诸暨,守将宵遁。万户沈胜既降复叛,大海击败之,生擒四千余人。改诸暨为诸全州。移兵攻绍兴,再破张士诚兵。太祖以宁、越重地,召大海使守之。士诚将吕珍围诸全,大海救之。珍堰水灌城,大海夺堰,反灌珍营。珍势蹙,于马上折矢誓,请各解兵。许之。郎中王恺曰:“珍猾贼,不可信,不如因击之。”大海曰:“言出而背之,不信;既纵而击之,不武。”师还,人皆服其威信。寻攻处州,走元将石抹宜孙,遂定处州七邑。
  初,严州既下,苗将蒋英、刘震、李福皆自桐庐来归。大海喜其骁勇,留置麾下。至是,三人者谋作乱,晨入分省署,请大海观弩于八咏楼。大海出,英遣其党跪马前,诈诉英过。大海未及答,反顾英。英出袖中槌击大海,中脑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