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00个字。
16大自然的语言
一、目标导学激发思维
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二、知识点拨启迪心智
(一) 基础知识,学习积累
【师: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1、字词全解
(1)字音字形
翩然(piān)孕育(yùn)簌簌(sù)载途(zăi)连翘(qiáo)
萌生(méng)农谚(yàn)纬度(wĕi)悬殊(xuán shū)
侵害(qīn)竺可桢(zhú zhēn)草长莺飞(yīng)销声匿迹(nì)
(2)多音字:
一年半载(zăi )连翘(qiáo)
载重(zài)翘起来(qiào)
(3)词语积累
簌簌(sù):风吹物体等的声音
连翘(qiào):一种落叶灌木。果实干燥后可入中药,有清热解毒的效用。
次第:一个接一个。
周而复始:一圈又一圈地轮转。形容不断循环。也作“终而复始”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化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
灵敏:具有容易受影响或受感动的能力;
观测:观察并测量
湿度:指空气中水分的含量;也指常指一定物质中所含水分的比例。
抽青:[草、木]发芽变绿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课文指大地回春。
次第:按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是:这样。
荣枯:植物的茂盛与枯黄。荣:草木茂盛。
花香鸟语:花开得喷香,鸟叫得好听,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2、作者作品简介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地理学家。我国近代地理学和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所从事的科学教育、科学组织领导与科学普及工作,都有杰出的成就。特别是关于台风眼的机制、台风的分类、东亚天气类型、中国季风气候、高空风向与天气预报的关系,中国气候区划、气候与农业丰产的关系,物候学、气候变化以及天文学方面的二十八宿的起源问题等研究,都有重大创新,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领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有许多精辟的理论见解和实际领导经验,培育了许多优秀人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重要著作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物候学》(合著)、《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气候概论》等300多篇,并留下1936年1月1日至1974年2月6日共38年又37天的日记,约900万字。记有自己的言行、感想,工作上的主要情况和科学界的重要史料,体现了正直的为人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逝世后,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相继按年份出版日记,共分5册,约320多万字。这在我国科学家中是第一次。
3、题目解说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4、整体把握(中心思想)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