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1380字。

  福建省莆田涵江私立中学2011年高考最后冲刺语文模拟试卷(四)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不见复关,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2)、_______________ ,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4)、 迢迢牵牛星,_____________ 。(《迢迢牵牛星》)
  (5)、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6)、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馀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①。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馀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
  【注】①报罢:科举落第。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园江宁西城居之         作:修建
  B.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       异:觉得……与众不同
  C.事无不举矣               举:提出
  D.极山林之乐               极:尽情享受
  3、下列句子中,全部能够表现袁枚文学才能出众的一项是(3分)
  ①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②时举二百馀人,惟君最少
  ③至棂槛器具,皆精好            ④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⑤皆知贵重之                    ⑥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枚文章出色并有声望,但被排挤外放做知县,于是写文章显示其才能,而不愿升迁;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尽自己的才能创作诗歌。
  B.“皆能自发其思”是说袁枚的散文、骈文有自己的个性特色,“通乎古法”是说他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世人广泛重视。
  C.文章注意前后照应,比如第四段“在江宁尝朝治事……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写他在江宁为官的情况,这和第一段的“调江宁知县”相呼应。
  D.文章写袁枚的父亲匿名到民间察访儿子为官的情况,可见出袁枚父亲正直的品格和爱护儿子的心情,也从侧面反映了袁枚有为官的才能。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2分)
  (2)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2分)
  (3)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虞美人
  (台湾)琦君
  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十年往事已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
  【琦君】(1918—2006),台湾女作家。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有《泪珠与珍珠》一文入选高中教材。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3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