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灯下漫笔》教案<br>
-----------------------------------------------------------------------------------<br>
                               <br>
教学目标 <br>
1、了解“随笔”的文体特征。 <br>
2、学习鲁迅文章的个性化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它的战斗性。 <br>
3、品味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br>
4、理解鲁迅对中国历史阶段划分(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思想认识意义;<br>
<br>
教学重点 <br>
1、关于文章的主题理解是教学的重点。<br>
2、由日常生活现象引到社会文化论题的构思; <br>
3、本文直写事实,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br>
<br>
教学设想:<br>
本文教学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鲁迅作品进行,也可结合本文的教学对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作一个总结。重新回顾闰土、祥林嫂、孔乙己、阿Q等人物形象有助于加深对本文的理解。<br>
要理解鲁迅的论断,需要较宽的文化视野和较多历史知识。本文教学将以学生研究与讨论为主,老师对文章思路做点拨、对论断做引申与阐发即可。<br>
<br>
课文分析:<br>
本文以作家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开头,逐步引入课文论题。在战乱或者经济恐慌年代,人们往往会因为经济的考虑而忽视了自己在银行兑换中所蒙受的实际经济损失。鲁迅由此得出结论:有时候,人们对利益的考虑,有一个不断让步和接受的过程,明明受了损失还心甘情愿甚至沾沾自喜。鲁迅由这样一个日常生活现象,联想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把人变为奴隶的历史。统治者先给老百姓以牛马不如的待遇,然后给予他们略等于牛马的价格,老百姓就满足了,从此乐于接受统治者的掠夺与奴役,全然忘记了自己做人的权利。所以,历史上那些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所谓的“乱世”则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br>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