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讲授课题:《秋水》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准确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3、培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以及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泾流、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归纳文言知识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结构。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判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   3、拓展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1、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初步了解文意。
         2、借助工具书了解“望洋兴叹”、“贻笑大方”的意思和出处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语: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上节课布置大家回去了解两个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请同学回答成语意思),它们的出自哪里呢?(学生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庄子 秋水》。
二、 作家作品介绍(幻灯片)
1、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2、《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庄子的散文是先秦文学的精华,他擅用生动的形象说明深刻的道理,文风潇洒浪漫没有束缚。
3、文章出处
这篇文章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