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4720字。
第十八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高密市秋水中学 黄建
【课文导读】
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两年前(759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761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本诗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最能体现杜甫忧国有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学习重点】
1.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节奏韵律。
2.培养自己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
【学法指导】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
2.抓住关键词语:学习本诗,应学会抓住关键词去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
【训练提升】
一、基础巩固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风怒号( ) 高者挂罥( ) 沉塘坳( )
俄顷 ( ) 布衾 ( ) 大 庇( )
2.解释加点的词。
(1)忍能对面为盗贼 ( ) (2)俄顷风定云墨色 ( )
(3)秋天漠漠向昏黑 ( ) (4)长夜沾湿何由彻 ( )
(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 (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
3.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 诗。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 ,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当时人称 。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 。
4.默写填空。
(1)茅飞渡江洒江郊, , 。
(2) ,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无干处, 。 ,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 , !
5.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3)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
6.指出下面句子中 “为”字的不同意思。
(1)茅屋为秋风所破( ) (2)忍能对面为盗贼 ( )
(3)为宫室器皿人物( ) (4)为有源头活水来 ( )
(5)向为身死而不受( ) (6)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 ( )
7.写出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不同意思。
(1)八月秋高风怒号( ) 高者挂罥长林梢 ( )
(2)秋天漠漠向昏黑( )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
(3)安得广厦千万间( ) 风雨不动安如山 ( )
8.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二、精段阅读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