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940字。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渔父
  命制人:陆洋  时间:2010年9月1日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预习问题】
  1、对照注释,结合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渔父  枯槁  三闾大夫  浑浊  凝滞  淈其泥  餔其糟  歠其醨  新沐
  弹冠  汶汶/汶川  莞尔而笑  鼓枻  沧浪  濯吾缨
  2、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①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②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③歠其醨:“歠”通“啜”。
  (2)古今异义:
  ①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②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④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⑤何故至于斯(至于:到 同义词连用。今指①表示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3)特殊句式:
  省略句——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被动句——①是以见放②圣人不凝滞于物
  倒装句——①身之察察(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察察之身②物之汶汶(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汶汶之物
  (4)多义虚词:而、于、以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以: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3、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找出他们的对话、翻译。
  (1)屈原、渔父
  (2)屈原:
  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重点字词:举,全。是以,因此。见,被。
  ②“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翻译:“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重点字词:沐,洗头。振,抖衣服。安,哪里。以,用。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肮脏的样子。
  (3)渔父: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与,“欤”。至于,到。斯,这,这种地步。
  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