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80字。

  《孙权劝学》课堂教学实录
  新课程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这其实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差别与需求。教师应该拥有参与课程建设的权利,可以选择内容、取舍教材,甚至自编教材。
  基于此,我觉得一堂课的教学不应该囿于一篇课文的知识落实,教师也不能以把文章教深教透作为自身的课堂教学目标。
  我于2005年4月1日上了一节互听互评示范课。在备课过程中,我们根据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力求突出新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一起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则要求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
  我所上的是七年级下册第15课《孙权劝学》。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出息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本文仅区区113字,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只坚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既表示孙权的善于劝学,又表示了吕蒙才略的惊人出息。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大意。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测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鲁肃、吕蒙的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示出的人物特点。
  我觉得学生对《孙权劝学》这一相对比较简单的文本进行翻译和理解,应该不成问题。因此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弱化对文本中具体字词的分析,主要通过朗读落实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将分析人物作为教学的重点,并适当地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故事和三国人物,使学生能立体地理解课文人物,并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上课过程中,我首先选取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声情并茂地导入新课。接着,简单介绍司马光和《资治通鉴》,让学生有一个总体掌握。接下来,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练习。然后,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且能用自身的话复述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对内容的分析,自然而然地引出本篇课文的三个主要人物:孙权、鲁肃、吕蒙。然后通过对三人语言的揣测,体会他们的语气和内容活动,让学生简要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接下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掌握人物特点。最后找三个同学上台扮演自身改编的课本剧,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 下面是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实录: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示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演?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扮演一下?
  (小组编剧、扮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扮演。)
  第一场:出场人物:孙权、吕蒙。
  (孙权坐在台前,手里拿着一本书)
  吕蒙(走上来):参见陛下,您召见微臣有什么事?
  权: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
  吕蒙:我现在太忙,又要训练军队,又要主持各种会议,实在是没有时间读书。
  权:我难道是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浏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你比我的事还多吗?我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但我还坚持每天抽时间来读书,自认为收获很大。
  吕蒙:(面露为难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