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三 语 文(第2讲)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一、 教学内容
《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
二、 教学目的
a) 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之友。人类装点自然,并从自然界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从而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
b) 体会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c) 体会有详有略,有明有暗的多变手法。
d) 体会白描和拟人、比喻等手法对表现景物的作用。
[知识重点和学习难点]
一、《鼎湖山听泉》
1、 作者简介: 谢大光(1943一),1962年由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样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2.关于鼎湖山
景观
鼎湖山在七星岩东面,相距约15千米……鼎湖山重山复岭,幽谷纵横,
溪瀑争流,山由砂、页岩构成……
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名鼎湖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鼎湖、三宝、凤来、鸡笼、伏虎、青狮等十多座山峰及天溪、云溪两大溪谷,总面积11.7平方千米,主峰为鸡笼山。
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现分为天溪、云溪、天湖三个景区,其中天溪景区是目前最重要的游览区,位于风景区北部,有飞水潭、浴龙池、双虹飞堑等名胜及岭南名刹庆云寺、茶花阁、观景台等建筑……
游鼎湖山从东麓的“幽胜牌坊”人口,即是天溪景区,沿着溪流一路上山,
群峰夹峙,古树婆婆,满目苍翠,经寒翠桥至半山亭,亭前峭壁上刻有“鼎湖”两字,笔力浑厚,亭上有联:此处才进一步,愿诸君勿废半途。”原来鼎湖胜景还在前面,此联既是鼓励,也道出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