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340字。
《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
一、基础练习
1、词语
盎然(    )   迥然(    )  万籁(    )   怅惘(    )   污垢(     )  lìn(     )啬
qiè(    )意  和xù(    )  涟yī(    )  干hé(    )   车zhé(     )
2、用一句话表达下表反映的年龄与记忆效果的关系。(3分)
   记忆内容%                                                                              
100   机
80       械        忆                                                        __        
      60          记 记 
      40          义  忆
      20      意
                        年龄
                 7    12    17  
3、阅读下列有关数据,先据此得出一个结论,在用一句话就此结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今年春夏之交,强沙尘暴不断袭击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据统计,这样的沙尘暴50年代发生过5次,60年代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90年代发生过23次。
结论:                                                                    
观点:                                                                   
二、课文复习
《鼎湖山听泉》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对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学会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得到精神的愉悦。
【要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生活哲理。
    3、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文的重点部分——第四部分】
    1、这部分写作者寄宿僧寺,如枕泉而眠,从多层次的泉声中得到人生的感悟。请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的多种层次,进而得到人生感悟的? 
    明确:作者先写泉声的多种层次,文章由辨声而想到具体的情景,接着又把这些泉声汇聚起来,比之为交响乐。由对乐曲的阐释而道出了对人生的感悟。
2、课文的第8段中,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选择了几种乐器来作比喻。请问作者为何要选择这几种乐器来比喻,为什么先举乐声后再举本体?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明确:作者用这几种乐器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先举喻体后举本体,是符合作者听泉时的心理活动的。先听再辨,最后才想象出泉声发生的具体环境。
3、鼎湖山的风景十分美丽,课文中也涉及了很多。但文中主要是借山泉的美来表现山林的美,揭示从泉中所领略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你能说说作者感悟到了什么吗?
    明确:作者把山泉看作鼎湖山的灵魂,是它滋养了一切,构成了“清澈透明的境界”;清幽的环境,因为有了山泉的缘故,不是使人消沉,而是让人们奋起,更加热爱人生。 
    4、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
    这一段文字是写泉声汇聚起来以后形成的瑰奇壮丽的乐曲,并且,把这种乐曲的旋律变化和人生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作者的心,由于作者的解读,诸声汇聚才显示出它的意义。作者是把他自己对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