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40个字。
《桥之美》教学实录及点评
《桥之美》,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自读课文,从体裁上看,是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其作者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本文用飞扬的文采,激情的文字向读者说明了“桥之美,缘于桥在不用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阐述了如何用画家的眼光欣赏桥之美。
2010年11月中旬,笔者有幸聆听了一位新教师在本班教室内执教的这节课。这位进入教师岗位不久的新人,对教材的理解都比较到位,课堂教学不仅时间把握得准,而且驾驭课堂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也能重视学生学的情况,但也存在很多值得研讨的问题,现将本节课实录如下,同时将听课感受录入其中。
一、课前准备
教师提前2分钟进入课堂,向学生展示张择端的长卷《清明上河图》,请学生填对这幅画的印象。生发表看法后,师解说“桥”在这幅画中的作用。
【感受】教师从课文提及到的《清明上河图》导入,切入点较好,觉得好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紧扣了教材内容,没有旁逸四处;二是联系了课堂教学的重点,理解桥之美和所处环境的关系,既直观形象,又紧扣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朗读录音,感受桥之美。
(听读过程约7分钟,学生听读时,教师板书生字:孕育纤细煞它风景)
2.扫除字词障碍,识记生字词。
(齐读字词,齐读课文中的注释。重点解释了“煞”,强调了注释中的成语“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本环节用时约8分钟)
【感受】
A.多年以来,听过课文以后,学生应该做什么,一直是我想圆满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字词问题,似乎学生后面的学习障碍没有扫除;如果解决字词问题,教学过程又显得不够流畅,学生听后没有立刻进入更深层次的思维状态,影响了听读效果,失去了范读课文的作用。拿本课来说,一方面字词学习的压力并不大,而且是自读课文,似乎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字词教学中,且花费如此之多的时间;即使是教读课文,也可以将扫除字词障碍的工作前置,由学生自学解决,毕竟教师所面对是八年级学生了。
B.从本环节也可以看出,教师虽然年轻,但很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在公开课中花大气力进行字词教学,其精神更是难能可贵。字词教学从读音、到释义都反复强调,甚至多次齐读,不可谓没有强化。但我以为,即使单纯从字词教学的角度看,这样的教学也是失之肤浅的。字词教学应当以理解、运用为目标,而不能仅停留在识记的层面。
C.本环节用时7-8分钟,从阅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来看,都是不够恰当的。因为如此一来,势必挤占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更为不妥的是,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下面的注释,这是丝毫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简单机械,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切切戒之。
3.速读课文,看看桥到底美在哪里?
生:桥之美缘于桥在不用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速读时间不足一分钟,学生的回答很准确)
【感受】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阅读文本,揣摩相关问题,如此匆忙,学生能读到什么呢?但学生回答却很准确,我以为,一方面可能回答问题的学生素质的确不错,很快抓住了要点;但更多的可能是,现在学生几乎人手一本《课文全解》一类的教辅资料,使学生对这类问题几乎不用任何思考就能完全正确的解答。也许这也是老师不用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