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90字。
《归园田居》课堂教学实录
潘小燕
教学目标
1、 理解《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 通过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3、 把握抓住景物特征理解作者感情的读诗方法。
4、 评价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学设想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活动把握作者的感情,甚至引发学生情感体验。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表达,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
课前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就作者的生平事迹做一个简单的收集整理、查阅分析。对作者的生活态度有个大体了解,同时收集所学过的有关作者的诗文,体会概括作者诗歌的感情及诗歌所具备的独特个性。
教学情景
上课铃一响,老师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同学们没有因为有外校的老师来听课而紧张,而是放松地张开嘴巴笑,老师觉得意外,看着可爱的同学,老师也笑了,老师情不自禁地说:“看到你们灿烂的笑容,我很开心很幸福。”同学越是开心地笑。同学的热情把老师的紧张情绪一下子就消除了。接着师生热烈鼓掌欢迎老师的到来。
师:(在多媒体电脑上,打开一幅图:一人古装打扮,四五十岁摸样,一手持一根长木条,高过人头,一手里拿着许多菊花,昂头向左望大山。)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想起了谁?
生:陶渊明。(异口同声)
师:对,陶渊明。他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在诗歌史上有什么贡献?
生:他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生活在汉魏南北朝时期,他写了很多山水诗歌,是一个有名的山水诗人。(一个学生大声说)
师:对(老师投以赞许的目光),下面再补充一些重要内容,请看屏幕,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
生:他有一个很出名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另一个学生补充)
师:请你具体跟同学说说这个故事好吗?(鼓励的目光)
生: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大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 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 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与官场彻底决裂,再也没有出来做官了。后来“不为五斗米折腰”释义 为比喻有骨气、清高。(一个学生兴奋又紧张地说)
师:说得很好,他为我们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同学都记住了吗?(开心,首先鼓掌了)
生:记住了。(学生齐齐说)
师:(再打出刚才那幅图)我们再一次看看这一幅图,你想起了陶渊明的什么诗句?
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稍过了会儿,声音不齐)
师:整首诗会背吗?
生:我能整首背出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师:很不错,能一口气背下来。(老师看着学生赞许地说)
师:同学知道这一首诗写于作者归隐前还是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