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490字。

示范课《雨霖铃》教案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   赵松霞
  教学目的 :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 :1、启发诱导式教学法;
  2、学生讨论与教问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情景设置教学。
  教学课时 : 两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回忆所学别离诗词)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遥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检查预习,后出示课件
  三、解题
  雨霖铃是词牌,出示课件
  四、品读
  老师: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一)学生齐读,感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二)美听
  1、听《雨霖铃》歌曲,在歌声中感受感情基调。
  想一想:听了这首歌,结合词的内容,本词是怎样的感情基调?
  板书:哀婉、悲伤、凄切
  2、听范读。
  想一想:
  ①首词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离别前:重在感情烘托
  板书:时间顺序   离别时:重在描写情态      
  离别后:重写别后心理
  ②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概括一下吗?
  讨论后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三)自由朗读
  老师: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离愁别恨,悲戚低沉,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齐诵一下这首词。
  (四)读中品,品中读
  老师: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
  1、学生齐读上阕。
  2、诵读指导
  边指导边展示课件“朗读指导”
  寒蝉凄切 ——拖音,“切”字韵要读得鲜明,读长体现凄切情感。
  竟无语凝噎 ——“竟”要稍重、稍停,“无语凝噎”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应更凄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凄切、苍茫、孤独、失意。
  老师: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
  3、学生再齐读上阙。
  4、分组讨论,品读下阙。
  老师:下一阕,我把它交给大家。分组讨论:你们喜欢哪一句或哪几句就去读哪一句或哪几句,不过你得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来读它,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每组选派两个同学代表发言,一个同学负责朗读,一个同学负责解说他们这样来朗读的原因,他们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