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250字。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比喻、对比等修辞方法,学习运用对话方式进行说理或论辩;
  4、了解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和“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局限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鱼我所欲也》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述应该“舍生取义”的道理,既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2.《庄暴见孟子》作者通过具体事实的对比,说明“与民同乐”的重要性,是本文的重点;“与民同乐”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孟子及《孟子》,学习《鱼我所欲也》
  教学步骤:
  一、字词正音:
  蹴cù(践踏)           与yú(同欤)           龠yuè(箫笛类)
  蹙cù(收紧)           頞è(鼻梁)            旄máo(古代有装饰的旗子)
  二、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以此游说齐、梁等国,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论和行动均记载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性善论观点简介:
  中国古代关于性善、性恶的学说曾引起过激烈的争论。章太炎曾将儒家的有关学说归纳为五大派: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孟子主张性善,这是因袭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孔子的意思是说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习”,即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们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荀子主张性恶(他认为人的善念与善行都是伪装的。因为人生来就有名利之欲、饮食之欲、声色之欲,所以一切的辞让、忠信、礼义之理都不存在,表面上存在也都是装出来的);扬子(杨朱)主张善恶混有;漆雕开、世硕公孙、王充主张善恶因人而异,可分上、中、下三等。
  三、学习《鱼我所欲也》
  解题:这是一个判断句。“鱼”是主语,“所欲”是谓语,“我”是所字结构“所欲”的定语。全句意为:鱼是我所喜欢的。作者主要借《鱼我所欲也》来宣扬他的性善论。
  (一)串讲课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