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分析论据<br>
湖北宜都一中 邓邦红<br>
中学生写议论文常犯的错误:议论文=论点+论据+结论。例:<br>
简朴可以兴国。如若不信,有例为证: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延安人民一道住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的降落伞逢制的,林泊渠的眼镜腿断了,用绳绑在耳朵上,还将就着戴。简朴的力量大矣!<br>
例文首句是观点,末句是结论,中间文字是人事论据。应该说,这些论据很正确,很典型。但由于作者未对论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它们对论点的论证力量未能充分的显示出来。一般读者之所以尚能心领其含义,从而理解它们与论点的联系,是因为它们是人们所熟知的人事史实。但这毕竟只是读者潜隐的思维迁延,不是作者已然的实有的文字表述,总给人以雾里看花、隔靴搔痒的感觉。<br>
怎样分析论据呢?这要依据不同论据的不同性质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br>
一、人事论据作剖析<br>
上例的论据是不同的人的同一性质的事件,属重要人物史实。如果深入剖析其含义,评论性质,展示结果,就可以充分论证观点了。不妨紧接着论据这样写:<br>
有道是,俭成廉,廉生威。俭朴是对人民血汗的珍惜,人民岂有不赞佩、拥护的。领袖俭朴,群众必然。诚如是,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还有什么目标不能实现呢?难怪乎,当美国进步记者斯诺采访延安,从革命家俭朴的生活上发现了 一种伟大的力量——“东方魔力”。他断言,这是兴国之兆,是胜利之本。当1949年天安 门城楼上的“开国大典”证明了他的魔力说时,谁不叹服。<br>
〔训练一〕对下面文章的论据进行分析<br>
韩复榘的“可爱”之处 <br>
鄢烈山<br>
历史上的韩复榘什么样,我没有研究,印象中他是个反复无常的军阀,被蒋介石设计 诱到徐州,以不抵抗日寇的罪名除掉;关于他的民间故事倒是听了不少。比如他当山东省主席时在齐鲁大学的一番演讲,我就不知听人“炒”了多少遍。先是他请没到会的人举手;接着他恭维听众有人懂“七八国英语”;对“新生活运动”发表意见,诘问“行人都要靠右走,哪左边留给谁”;又说各国都在东交民巷建大使馆,中国自己怎么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