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10字。
9、《劝学》教学设计
执教者:崔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诵读,诱导学生思考,教师适当点拨,以期水到渠成,准确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各组比喻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俗话说:“会讲理的讲个理,不会讲理的打个比”, 用设喻类比的方式说理,前人为我们做出典范。在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是怎么让齐王纳谏的?邹忌用:“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来设喻类比,阐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海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进而推导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的道理。
由此看出,比喻可以使文段气势连贯,文采斐然,使自己的论证如虎添翼。今天,我们就把比喻论证作为一把钥匙,来打开《劝学》这篇千古奇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勉励人学习的?
2、大家先齐读课文。注意节奏。
二、分析全文的结构
齐读课文
师:作者在开篇就提出来了,“学不可以已”,“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学不可以已”呢?
生:学习很重要,所以不可以停止。
生:学习应该有的态度和方法。
师:这个观点里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意义很大,所以不可以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可以已。
1、思考并讨论: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证明自己的观点“学不可以已”的?(2分钟)
师:同学们再考虑,课文是从哪些角度来证明“学不可以已”的?
生:三个。一是学习的意义,二是学习的作用,三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2、师:下面我们就具体讨论第二段运用了哪些比喻来论证作者的观点?这些比喻是不是从同一个方面来论证的?(2分钟)
生:青,冰,轮,木,金等五个比喻。
师:这五个比喻是不是从同一个方面论证的吗?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青和冰的比喻之间用了分号,它们两个之间是并列关系,说的是一个方面。
生:青和冰经过一定的变化都比原来有了提高。
生:也就是说,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之后,比原来有了提高,有了发展。
师:说的非常正确。那么,它比喻学习中的哪个问题呢?
生:人经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师:讲中要害。(板书:提高自己)
轮、木、金的比喻又说明什么问题呢?注意它们前后的变化。
生: “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师:很好,这个同学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很不错。对,这三个比喻谈的就是这个道理(板书:改变自己)下面结论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了。大家齐读。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荀子认为人的知识品德才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改造获得的。表现了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3、师:同学们齐读第三自然段,“吾尝终日而思矣”预备起──(教师巡视)
思考并讨论:此段用了几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论证了同一个观点?
生:五个比喻。“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谈的是同一个问题──“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跂而望不如登高,终日思不如须臾学”其它四个比喻两两相对,只有这个与众不同。这个比喻是和前句话联系紧密的。
生:是比喻证明第一句的吧?
师:非常正确。从形式上就可以推断出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