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 安徽省合肥润安公学 刘文芬 邮编 230601
历史进步的本质在创新,人类生活的本质和意义也在于创新,没有创新的思考和行为,就没有人类的历史,就不会有人类的未来。“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明确地写到初中语文新大纲的教学目的里,发展个性和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而作文教学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现谈谈本人在作文教学中一些浅陋的体会和做法。
一、 灵活命题,自由选材。
“题为文之眼”。命题直接界定文章的选材范围和作文思路:必须与教材同步,与生活同源,与活动相伴,与社会相联。求新,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求实,提供学生可写之材。每做一次作文训练,都在某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的单一形式,把“范围命题”、“选择命题”、“自由命题”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有内容可写。
1、贴近课文,训练仿写 在讲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清结构,构建框架,摹仿写作:《散步》《家庭 会》;《背影》《难忘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记趣》;《羚羊木雕》《一件珍贵的 》等。这类仿写命题的最大优势在于学以致用,有效缩短课文与作文的距离,印象深,思路清,题材选择范围大,便于各个层次学生组织材料和语言,但要引导他们在摹写中写出“真我”,创造引申,力求形似神不似。
2、源于校园,异彩纷呈
校园生活看似日日长流水,实则天天有新意。长河中总会起浪花,生活中难免生波澜。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捕捉画面,指导学生留心收集,用心体验,如实地反映鲜活的生活原貌,一次作文内容,只规定范围写学校生活,题目可以灵活多样:《 的风波》、《我做 实验》、《 课上》、《师生之间》、《同桌的你》、《早自习以前》、《课间》……这样的命题方式起点低,频率高;范围小,材料多,便于叙写,破除了“生搬硬套、穿靴戴帽”的陋习,无哗众取宠之心,有真实贴切之意,学生在这些题目中总会找到适合自己叙写的内容(并要求同学之间尽量不写同题作文),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求新的良好作文习惯。
3、活动取材,言之有物 写作文不是“闭门造车”编出来,它是生活的真实反映,缘木求鱼是行不通的。教师要积极思索,主动优化学生生活质量,开辟学生参与活动、接受和反馈多种信息的渠道,惟有不竭的活动之源,才有不枯的作文之泉。结合活动,命题的亦庄亦谐反映动态过程,使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写作积极性得以激发。例如《慢才是赢家 记自行车慢速赛》、《倒行逆驶 反向活动小记》、《过把班长瘾 一日班长记》、《我的手抄报》、《演讲之前》……惟有源头活水来,无论这些活动质量如何,单是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参与情趣和心理历程,就足使他们的文章不会空乏无物,使他们的思维在不断创新。
4、走进社会,拓展视野 学生小天地,社会大课堂,拓三尺讲台为无限天地,才能使他们命题取材游刃有余。命题时注意让我们的学生观察、感受、了解社会生活。如《早点》、《邻居》、《柜台前》、《街头一瞥》、《路边小事》、《我买彩票》、《 的变迁》……从家庭到社会,写见闻谈感受。人际纠葛,邻里风波,婚丧嫁娶,世间百态,皆可考虑命题入文。教学生踮起脚跟看社会,取舍美与丑,鉴别善与恶,这样的取材不仅利于学生思维创新,又能鼓励学生大胆选材、大胆构思,把语文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 引导观察,感悟生活。
创新与感悟密不可分,感悟是以观察为基础。科学史证明观察是一切科学成就的发端,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
1、认真观察,比较分析 每件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努力发现那与众不同的“一点”。教师要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指导学生观察从静态到动态,从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外貌到人物神态、言行及心理活动,从看单幅图到连贯的多幅图,从观察玩具到生活动态,把静止的画面看成活动的,变无声为有声的,把杂乱的理成有序的。学生学会了观察,就时刻占有新的材料,为作文有话可说打下了基础。为了把观察的东西准确描绘出来,还要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也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者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况下进行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和变化,从而抓住其特点。例如:写一个人的肖像时,学生总喜欢用上“炯炯有神的眼睛”、“苹果似的脸蛋”、“一笑就有酒窝”等,把所有人都美化了,造成“千人一面”。针对这一现象,可让学生以“猜猜,他(她)是谁?”为题描写本班同学的外貌,也可请一男一女站在前面,再请一位学生给他们“画像”。结果“画像者”把两个学生的外貌描述得差不多,分不出是男是女,其他学生都笑了,这时教师可趁机指点:观察人物要先看个子高低、体形肥瘦、五官差异,通过异同比较,再进行描述。指点后,学生再写基本上抓住了不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