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秋 水》教案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 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新闻记者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望洋向若、少、轻、大方之家”等词语。
2、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3、 理解河伯对海神的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  3、探究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闻一多先生曾有如此的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究竟是什么人让鼎鼎大名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痴狂的地步呢?他,就是庄子。庄子的魅力跨越千年,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秋水》开一扇小小的窗来走近庄子。
二、 介绍文章出处、作者
1、文章出处:这篇文章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2、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世间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的思辩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 整体感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