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670字。

  再别康桥  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现代诗三首”,第一首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出示徐志摩照片)。徐志摩生于1896年,死于1931年,在人间只活了36岁,但他的诗名却永存中国诗坛。他和闻一多创办的新月社成为中国现代诗坛不可不提的一笔。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生1: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生2:别而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再想想,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
  生(全体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回答):对剑桥生活的留恋。
  师:对。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请同学听配乐朗诵《再别康桥》,感受那种浓浓的眷恋之情。
  ──这个步骤也可以让学生先行自由朗读。两种设计各有利弊。学生先读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使学生完成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阅读体验,但进入气氛较慢。而先放录音,则可以立刻把学生带到这样的氛围里,立刻感染学生,但可能会剥夺学生最初的体验,使他们在既定的情感笼罩下解读诗歌。考虑到《雨巷》诗歌意象朦胧,可以多元理解,故采取自由度较大、个性化较明显的方法;而《再别康桥》诗意相对固定,所以采用以共鸣为主的方法。
  (生:集体听,有学生在轻声跟读)
  师:好的诗总能带动人的情绪,我发觉有些同学已经被感染了,现在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诗,有感情地读一遍。
  (放音乐,师生共读)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已开始进入这场告别。纠正两个字:彩虹似()的,读(),另有音(),似乎。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读音(),意思是逆流而上。
  请同学们自由寻找你觉得最能体现眷恋的诗句,先有感情地读,然后试作品味。
  ──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分析得过细只能导致意境的支离破碎,以致丧失诗歌的美感。所以问题宜提纲挈领,直入主题,既能发散到整首诗中,又能集中到一个中心点上来。
  ──朗读是关键,有“美读”才有“美品”。
  (学生思考,片刻后)
  生3:“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潭水非常漂亮,五颜六色,就像彩虹似的,如此美丽之景,让人很难告别。
  师:的确潭水的色彩可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