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20.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初,也有一位被青年学生所喜爱的年轻诗人,他的名字叫徐志摩,有人说,学习我国现代诗歌,不能不学习徐志摩的诗,学习徐志摩的诗,不能不学习他的经典诗歌《再别康桥》。
我问同学们,你们了解诗人徐志摩吗?把自己知道的徐志摩的情况和同学们介绍一下。
同学们的介绍主要有如下内容:
徐志摩是一位诗人,浙江海宁人;
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是因飞机失事遇难的;
有一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就说了徐志摩的事。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诗人创作《再别康桥》的背景知识,我向同学们作了如下补充:(大屏幕展示)
1920年,24岁的徐志摩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开始对文学产生极大兴趣,并在思想、人生世界观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1922年8月学成回国,创作了诗歌《康桥再会吧》。
1928年秋,徐志摩出国经印度至英国,来到了母校探旧,第二次作别康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创作了《再别康桥》,这就是诗题中的“再别”的意思。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诗歌的内容,我先让大家自由诵读两遍诗。
然后我让两位同学分别朗读全诗,目的在了解学生有没有读不准的字音,感情地表达是否有所体现。
学生评论两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似的”、“漫溯”音读的不准确,读的过快。
看到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对诗的情感也有了初步体会,我把诗朗读(其实是背读)了一遍。(学生鼓掌)
我向同学们挥了挥手,以示感谢。让同学们对老师的朗读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谈感受,主要感受如下:
老师读的熟练,不是在读,而是在背诵;
老师在读时有的地方读的轻有的地方读的重,不像刚才那两位同学读时没有轻重;
老师把有的诗句读的缓慢,有的则快一些;
老师在读时感情有变化。
有一个同学说,老师读得有些忘情,就像诗人在校园里游走一样。
我说,同学们谈的都很好,可能老师读的还不够。同学们能有这么多的感受,既说明了同学们在认真地听读,在努力地理解,这也是我们理解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尤其是刚才一位同学说得好,老师读时就像诗人在校园里游走一样。的确如此,老师就是要把自己当作诗人,就像诗人一样游历了自己的母校,在读自己的诗。进入诗人的世界,是我们理解一首诗的重要方法。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谈的感受,把自己当作诗人徐志摩,把全诗再读一遍,努力读出诗中表达的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
同学们朗读完后我说,这首诗共有7节,写了诗人回到母校的所见所想所感,那些诗节写了这些内容?
学生明确:主要在诗的2—6节。
下面我要求同学们自由阅读2—6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