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210字。

  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三纲”“八目”
  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   刘小忠
  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从2011年开始,有些省市加大了考查力度,分值从10分升至12分,成为整张语文试卷中除作文之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从阅卷的实际情况来看,此题的得分率并不很高,一般稳定在3~6分。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不外乎“实词”“虚词”和“句式”三大纲目,许多考生对这些纲目不甚清楚,翻译起来难免挂一漏万。只要我们熟知文言翻译的“三纲八目”,突破翻译高分甚至满分也就不在话下。
  一、抓好“三纲”
  1.实词
  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异义、多义、偏义、活用等5个细目。对于任何一个文言实词的翻译,我们可以:
  ①保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官职、器具等,照抄,不要翻译。例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加点词无需翻译。
  ②对译。译文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将活用词换成对应的词性,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多义词要结合语境选用恰当的义项译出语境义,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生”与“性”通假,翻译成“资质、禀赋”,全句翻译成:“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物啊”。
  2.虚词
  虚词是句子的润滑剂。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因、以、于、乃、其、为、则”等,文言虚词的翻译不外乎两种:不译和必译。关键是要结合具体语境分辨哪些可以不译,哪些必须译出。
  ①删除。有些文言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夫”、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句末表判断的助词“也”等,可以不译的要删去,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也”和“耳矣”分别起舒缓语气和加重语气的作用,应该删除,不要翻译,全句只要翻译成“我对于国家,(算是)尽了心啦”就行了。
  ②替换。有些文言虚词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实在义项,如作代词的“之”与作副词的“其”,这些文言虚词必须译成现代汉语中对应的实义,例如“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鸿门宴》)逐字逐句翻译,可以翻译为:“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所俘虏”。
  总之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3.句式
  文言句式已纳入今后高考的考查范围,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翻译时注意:
  ①补充。翻译省略句或者内容缺省无法翻译出完整的句子时,要补出省略成分。如“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要补出介词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