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10字。
素材要鲜活,请先个性化
刘京平
“墙壁像雪一样白”,不失准确,却因司空见惯而无人喝彩。“那一年的春风啊,由少女变成了泼妇”,你一读,便会叫绝。好的作文,总是能在素材运用上,让读者感到意趣盎然,新意迭出。为此,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追寻素材的个性化,也就是尽量回避大家熟知的观点,不人云亦云。可以这样说,谁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谁就把握了作文获高分的秘诀。
一、设譬取喻,变换说法
借助联想和想象,以相似或相关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的写法,往往可以让素材变得鲜活有趣。比如形容时间流逝,你直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显然不新鲜,但替换成“日子如小鱼一样一尾一尾轻快地游走了”,形象便跃然纸上。比如要描写女孩子如何纤细,你直言三围多少显然不妥,替换成“行动如弱柳扶风”之类的,形象便生动起来。如:
同桌苗苗风趣幽默,常常逗你没商量。今年春节,他发信息给我:“你现在在哪?有个事告诉你,你一定要冷静,一定要有思想准备。从昨天开始,有一帮家伙到处在找你,还说逮住你就决不放过你。”让我读出一身冷汗,但接着往下读,我就读出了欢喜。你想知道结尾吗?结尾是:“他们一个叫财富,一个叫健康,领头那个叫幸福。”
运用点金:苗苗避熟就生,将春节祝福的陈辞滥调“健康”“财富”“幸福”说成“那帮家伙”,并且采用郑重其事的方式表达,既生动活泼,又风趣幽默,叫人无不欢喜。
二、添枝加叶,绘声绘色
许多同学的作文之所以读起来味同嚼蜡,往往是因为素材过于概括。“一朵花”不如“一朵紫罗兰”具体,“提着一袋子东西”不如“提着一袋子零食”细致。“他进来了”显然不如“他冲进来了”形象,而“他像一头猛兽似的冲进来了”则更具体一些,到了“他像一头猛兽似的冲进来了,睁着双眼,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形象便跃然纸上。运用素材如果能够这样添枝加叶,绘声绘色,文采自然随之猛增。如:
一位台湾女作家,在她的散文中写了这样的句子:“初夏的日子,阳光改变了空气的气味。”一位评论家评论:“这样写很好,用的是美文笔法,善用通感,讲究炼字,刻意经营。”一位母亲看了不禁哑然失笑,因为她的女儿四岁时就曾“通感”过。冬天里她经常晒被子,晚上睡觉时女儿说:“妈妈,我最喜欢睡晒过的被子,里面有太阳的味道。”她觉得女儿四岁时说的话远比散文家生动。为什么孩子长大以后就变笨了呢?
运用点金:此则素材,最早只是一句话:“妈妈,我最喜欢睡晒过的被子,里面有太阳的味道。”但这位考生善于添枝加叶,借用发散思维,在原有素材的基础上,生发出台湾女作家的散文和评论家的评论,真是想象丰富,构思新颖。
三、穿越时空,打破藩篱
或运用当代视角观察古代素材,或让古代名人评论当今热点,或打破文体界限,或颠倒褒贬倾向,总之,就是要让素材以全新面目示人。易中天在央视讲“空城计”,说诸葛亮在城墙上唱“卡拉OK”,令人捧腹。如:
他们痛苦地向孟子控诉:我们从大米里认识了石蜡;从发泡海鲜里认识了福尔马林;从咸鸭蛋里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认识了敌敌畏;从银耳蜜枣里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从三鹿奶粉中认识了三聚氰胺;今天双汇又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瘦肉精。难道我们中国人一定要在食品中完成化学知识的全面普及吗?苍天呀,大地呀,孟老先生您要替我们做主,让那些奸商遭天谴吧!
孟子听后捶胸顿足,老泪纵横:我早在数千年前就嘱托过了,为人处世,要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要问心无愧,堂堂正正;这些不肖子孙怎么就一个个都忘了呢?他们身上,究竟还有没有道德的血液?这些沾满毒素的金钱,奸商们怎能心安理得使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