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60字。
渔父
湖北 余林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注意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二、简介屈原:
屈原
三、文体知识:
四、课文背景:
五、随堂练习
(一)阅读《渔父》选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波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对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原因,屈原和渔父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屈原:
渔父:
2.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说明什么?
明确:
3.渔父以“沧浪之水”的比喻说明什么?
明确:
4.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当的两项是( )
A.“颜色”、“形容”都是古今异义
B.“何故”、“是以”两个短语在词序上特点相同
C.“于物”、“见放”中“于”“见”都表被动
D.文中两个“乎”,在意义用法不相同
E.“察察”、“汶汶”、“皎皎”三个叠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全相同
(二)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夷荒,洗荡巢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河朔岳飞题。
参考答案:
(一)1.屈原: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渔父:凝滞于物不能与世推移
2.明确:人不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明确:人不能凝滞于物,而应与世推移。
4.BE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