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920字。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分析
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
本单元最大特色即围绕同一文章选取四篇评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其原因正是选取了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物才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世界也因此丰富多彩起来。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样如此,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本单元,正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云亦云是毫无价值的,重要的是有属于自己的独到的富有个性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由于这样的选材,使得本单元较之一般单元更具有整体性。可以考虑不必采取逐篇教学的方式,而是进行整体规划。四篇评论之间可以比较阅读,从而锻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总结规律的能力;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彼此观照,以引导学生参照评论资料阅读文学作品,或将自己观点与他人对照,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从不同的角度看山,就会像苏轼说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读文章也有类似的情形,所取的角度不同,所见各异。文学作品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更易于读者产生多种理解。认识这一点,我们的思维会更灵活,也就会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持有不同观点当有理有据,不可信口开河。
鲁迅笔下的《雪》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通过对江南和北国的雪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北方的雪的喜爱,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直面惨淡人生的不屈不饶的战斗精神。全诗语言洗练,含义深刻,值得玩味。
《<雪>四人谈》一课包括4篇文章,四位知名作者从不同角度对《雪》进行分析评价。
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所写的《读<雪>需要联想》,从联想的角度去剖析《雪》。他认为读《雪》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感受,更不能做简单化的比附,而应当从作品提供的形象出发,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地把握原作。全文对联想的阐释极其透彻,说服力很强。
当代作家黄蓓佳写的《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为我们展示了鲁迅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斗士——顽强和坚硬——另一方面是温情——柔软、童真和孩子气。
十九、雪
参 考 教 学 案 例 个性化备课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说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各有什么特点。
2.说说作者借写雪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所描写的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予的情感。
教学设想:
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教师向学生补充适当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能文字看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分析及准备:学生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写了哪些雪景,并最好能搜集一些关于本文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好几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有没有写到过雪的?
(学生思考回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雪地捕鸟的场景。)
2.在雪地捕鸟这一场景中,作者之所以喜欢淋漓尽致的大雪,是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享受装弶捕鸟的乐趣。或许这种乐趣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记忆,以至于在他成为了一名大文豪,一名用笔作匕首、投枪与敌人斗争的战士之后,一天,他看到了北京纷纷扬扬地落了一场大雪,勾起了他美好的回忆和辽远的遐想,于是他在他的日记里破例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晴,大风吹雪盈空际。”在十八天之后,他又把这场雪凝结成了优美的散文诗《雪》。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鲁迅先生去欣赏这温暖而又壮观的雪。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中写了几处雪景,你能大概地说出它们的特点吗?
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课文朗读音频下载:教参配套光盘或
http://www.5156edu.com/showzipdown.php?id=32203)
3.交流总结(江南雪景:滋润美艳之至;北方雪景:冰冷的、坚硬的、孤独的、灿烂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