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00字。

  教学对象 美术专业学生 教学人数 25人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法、活动教学法 学习方法 朗读—想象—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圈点勾画
  授课课题 《沁园春•长沙 》 教学资源使用 1.数字图书馆查询资料 2.美术专业绘画的资源 3.多媒体资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词的特点并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关键词语传神之妙,把握词的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理解词意。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以伟人为榜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的目标。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诵与交流,提高诗歌朗读能力;品味关键词语的传神之妙,准确把握思路,体会意象内涵。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意象,品味“湘江秋景图”中意象内涵。
  学情分析
  1.他们每个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激情,情感上容易进入文本。2.他们形象思维、感性思维比较活跃,有利于理解文中的意象和意境。3.学生作者的时代离学生较远,学生难以体会诗人那种远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需要教师适当地介绍写作背景。学生以前机械化朗读模式,需要教师引导改变,培养有感情地朗读,以提升他们的朗读诗歌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1.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利用字典,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和解释,尽量做到有感情朗读。
  2.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毛泽东青年时期在长沙的活动资料。
  教师:针对目标、重难点和学情,认真备好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准备。
  内容处理 比较古人的悲秋情结,通过补充介绍写作背景和词的文学常识,探求本词的独特之处原因。
  基础作业 背诵《沁园春 长沙》上阙,并预习下文 拓展作业 根据对上阙意象意境的把握,学生讨论课前各自绘制湘江秋景图,并互相做出评价
  教学反思 1.效果:以活动的方式开展课程实施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了教学目标。
  2. 不足:在品味意象活动过程中,学生对意象品析超出了规定的时间,延长本课的授课时间。
  3. 改进:引入一些古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刘勰)就是这一道理。
  教学过程 授课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程导入
  (5’)
  1、创设“秋景印象”的具体情境,学生谈谈对秋天的体会
  2、回顾文人墨客对秋感受的诗句: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  操《短歌行》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  甫《登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船渔火对愁眠。——张  继《枫桥夜泊》等
  教师小结:从这些文人墨客的实词中可以看出,他们都郁结着浓浓的悲秋情结。今天我们来学习《沁园春 长沙》这篇描写秋景的诗词,看看是否也有悲秋的情结?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谈谈体会
  回忆诗句 
  由情景导入,设置疑问,留下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